漢傳佛像追求佛像造型完美理想化,形象漢化。佛像莊嚴肅穆,服飾完整,清純端莊,神態安詳。面相豐滿而圓潤,莊嚴典雅,衣裾自然流暢而優美。

藏之佛像與漢族佛像有著很大區別,藏之佛像分為七個型別,即:祖師系、佛系、菩薩系、佛母系、羅漢系、護法神系和財寶天王系。藏之佛像中也有觀音、文殊、普賢等菩薩等,但形象和漢傳佛像體系不完全相同。

藏之佛像造型豐富奇特,佛像風格追求個性、靈異、神秘,衣冠品種繁多,風格各異。有慈眉善目、面貌安詳的顯派像;凶神惡煞、多首多臂的密派像;嫵媚動人的度母像;佛像的形象千奇百怪,有“靜相”和“猛相”之分。猛相表情兇惡,面目猙獰,多手多足,牛頭馬面,手持法器和武器五花八門。表現了向魔障和異教徒進攻時的形象。

藏之佛像中度母,傳說是觀世音菩薩為救度眾生而用淚水化現出來的,白度母和綠度母最受人們崇奉,相傳吐蕃王松讚的尼泊爾妻子赤尊公主是度母的化身,能助人解脫獅難、象難、火難、牢獄、賊難、非人難等,所以又稱為“救八難度母”。吐蕃王松贊迎娶的大唐妻子文成公主,被認為是綠度母的化身,額心,手心,腳心各有一眼,故又稱七眼佛母。

有元一代藏之佛派及其宗務藝術得以迅速地向內地廣為傳播。明、清時期更遍佈華夏大地,存有相當數量的藏之佛派藝術品,是藏地歷代高僧大德、眾多藝僧、民間藝人親自參與,憑藉全民信教那種與生俱來的虔誠和才智,奇蹟般地留給全人類的寶貴文化遺產。

有元一代銅鍍金藏式造像,明顯漢化,是有元一代藏佛造像風格。其束腰、簡衣紋、高肉髻、半月形束腰蓮座等都是藏式造像的明顯特徵。漢化尤為明顯的地方是造像的面部和衣紋表現手法。皆面相寬平,不象尼式造像面頰尖削;雙目平直,雙眉如彎月,也不象尼式造像眉眼上挑;眼窩不深,鼻不出鉤。漢化出現了一些寫實衣紋,腿部衣紋較多。尼迫爾慣用薩爾納特式,衣紋非常簡潔。

有明一代吸取有元一代獨崇藏之佛派薩派的教訓,採取“眾封多建”的民族宗務政策。佛像作為重要的宗務禮品,藏之佛派造像藝術也隨之在京都得以傳播和發展。

永樂、宣德造像的風格非常獨特:軀體渾厚,造型敦實,體態優美大方,面相寬平,雙目平直。衣紋寫實手法,有較強質感。佛像頭飾螺發,身著袒右肩袈裟,菩薩戴發冠和梳髮髻,上身飾網狀的瓔珞,下身著長裙。胎體厚重,表面都鍍金,金質純厚,亮麗悅目。蓮座處都有封藏。在永樂、宣德宮廷造像上分別刻有“大明永樂年施”和“大明宣德年施”銘款,一般刻在蓮花座檯面的正前方。造像的署款都是從左至右的順讀形式,而不是當時漢地傳統的自右至左的倒書格式。

有清一代繼續崇重藏之佛派,藏之佛派在京都的傳播和影響依然很盛。同元明兩代一樣,有清一代京都的藏之佛派也主要為帝王和皇室成員崇重和信奉。在有清一代諸帝中,康熙和乾隆兩位對藏之佛派的重視尤為突出,康熙帝親自冊封了一世張嘉國之師、一世哲尊布朱古和五世布拉瑪讓秀,率先在宮廷創設中正殿唸經處,興建了瑪哈噶喇廟、永慕寺、資福院等多座讓秀廟等。

康熙造像造型工藝精細,藥師佛像是現知最早的康熙造像,身著袒右肩袈裟,衣服上刻滿各種精細的植物紋飾,跏趺坐姿,雙手結印,造型挺拔,結構勻稱,是康熙佛裝造像的典型代表,其袈裟紋飾就體現了康熙造像工藝精細的特點。

京都故院珍藏的四臂觀音菩薩像,是康熙菩薩裝造像的代表,菩薩身上的裝飾,如頭冠、寶繒、耳環、瓔珞和各種釧飾,手法細膩,工藝十分精細,一絲不苟。頭冠採用鏤空技法雕出,顯得玲瓏剔透、精美無比。

比起康熙造像,乾隆造像藝術水平要遜色一些,造型姿勢更加僵板,工藝也不如康熙造像精細,雖然整體看上去造型大方、結構勻稱、軀體光潔、用材講究,但缺乏內在的精神氣質和感人的藝術魅力。乾隆時造像就是嚴格按照這些佛像量度的規定和既定的影象模式進行塑造,造像普遍走向程式化,從而導致藝術水平急劇下降的主要原因。

康乾時除宮廷製作藏式佛像外,民間大多是仿製宮廷造像樣式。民間造像都不署年款,但造型樣式與工藝特徵與宮廷造像都非常相似。”

桑傑給大家講著造像的事情,因為他本身就是唐卡師,對於造像也非常熟悉,這些都是日後許樂要走各派密壇說必須的事情啊,所以讓桑傑講的很仔細!

“藏之佛像,主要由青銅造像、木刻造像、泥塑造像、石刻造像和酥油花造像五大部分組成。主要包括:

一、佛像類:這類造像是藏土區各種材料中數量最多的一類。包括釋迦佛、強巴佛、無量壽佛、藥師佛、無量光佛、不動佛、大日如來佛、三世佛(釋迦佛、燃燈佛、彌勒佛)、三方佛(藥師佛、釋迦佛、阿彌陀佛)、七佛(毗婆尸佛、屍棄佛、毗舍浮佛、拘留孫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五方佛(毗盧遮那佛、阿閦佛、阿彌陀佛、寶生佛、不空佛),八大藥師佛、三十五佛等。

二、菩薩類:常見的觀音菩薩有雙身觀音、四臂觀音、騎獅觀音、十一面觀音、千手千眼觀音等。八大菩薩造像:文殊、彌勒、觀音、普賢、大勢至菩薩、虛空藏菩薩、地藏菩薩、除蓋障菩薩等。

三、度母類:藏之佛派度母稱作“卓瑪”、“多羅母”。她們的身色各不相同,為二十一度母。最流行的度母造像便是白度母和綠度母。白度母是尼泊爾赤尊公主的化身,而綠度母相傳是有唐一代文成公主的化身。

四、佛母類:包括尊勝佛母、大白傘蓋佛母、空行母、長壽三尊、吉祥天母、白拉母、獅面佛母、智行佛母、金剛地母等,是藏之佛派密派供奉的女性護法神祇。按照藏之佛派的說法,佛之所以成道全靠佛母賜予智慧,因而要敬拜佛母。佛母的另一層意思是指“佛以法為師,佛從法生,法是佛母。”

五、護法類:護法神像也就是護持佛陀善法的神靈。常見的護法神像有四大天王像: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藏之佛派寺院的大門口一般都繪製和雕塑有四大天王的造像。另外著名的護法神還有瑪哈嘎拉、班丹拉母、大黑天神、降魔閻尊、不動明王、金剛亥母、六臂依怙、戰神、財神等。

六、金剛類:主要是藏之佛派密派修行中的本尊或護法神造像。最著名和常見的有大威德金剛、馬頭金剛、密集金剛、勝樂金剛、歡喜金剛、時輪金剛、金剛手、金剛撅、降閻魔尊等。其特徵一般是以忿怒、威嚴的形象出現的,具有威懾邪惡的力量。

七、羅漢類:藏之佛派寺院中的羅漢造像一般是指十六羅漢像,也叫十六尊者像。羅漢造像是從中原傳播到藏土區地區的。他們分別是:因竭陀尊者、阿氏多尊者、伐那婆斯尊者、迦裡迦尊者、伐遮羅佛多尊者、跋陀羅尊者、迦羅加伐磋尊者、迦諾迦跋黎墮遮尊者、巴沽拉尊者、羅祜羅尊者、注荼半托迦尊者、賓度羅跋羅墮尊者、半托迦尊者、那迦希尊者、蘇頻陀尊者、阿密特尊者。

八、祖師類:祖師造像主要是指藏之佛派歷史上各個教派的創始人、著名高僧大德們的造像。故佛經說“始立法為人之師表者,創立宗派之人者,為祖師。”以寧派創始人蓮生大師像出現的最早。其後有噶當派阿底峽尊者、仁欽桑波大譯師、仲敦巴;嘎白派的瑪爾巴尊者、米拉日巴尊者、塔布拉傑、都松欽巴、嘎白巴、帕木竹巴、唐東傑布;薩花派的貢噶寧布、索南孜摩、扎巴堅贊、貢噶堅贊、八思巴洛珠堅贊等;格黃派創始人宗喀大師、賈曹傑、克珠傑、歷代布拉瑪、歷代大學者如意寶、絳央卻傑、絳欽卻傑等各教派創始人或堪布、格西等的人物造像。

九、人物類:這類造像主要指自吐蕃以來,歷代護持佛法的國王、大臣、王妃、著名文化人等的造像。如藏之佛派歷史上常見的三大法之王像:松贊、赤松德贊、熱巴巾;文成公主、赤尊公主、金成公主、吞彌·桑布扎、噶爾·祿東贊、頗羅鼐王等歷史人物的造像。與護法神造像相比較,佛、菩薩、度母類的造像顯得親切、莊嚴、妙好,更多地表現了慈祥、優美、寧靜的審美情調。”

許樂聽著桑傑的介紹,對照著自己看的《丹珠爾》裡面的建築、佛像不斷的印證著,同時思考著密壇和套路以及各自的形象!

大家都是第一次詳細的說著,就連兩位大師都聽得很是認真,他們見得多但是這不是他們的專業啊,而且也沒有這麼系統,講了將近兩個小時,等桑傑講完之後,眾人紛紛起身向桑傑敬禮,桑傑有點不好意思,連忙合十搖擺著手說,“我還要向各位前輩學習”!

許樂對於桑傑講的很滿意,唯一的就是不知道為什麼聽著二十一度母有點心裡發虛似的,不知道怎麼回事想到了那個城池上面騎著白馬的綠衣女子,啥玩意啊,大長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