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息了一晚上的大家精神飽滿的起來了,在許樂執意留下了五百塊錢並要讓他們幫忙瞭解一下週邊的教育後,許樂帶著人又上路了!

從早晨開了八個小時才到了阿熱塘,晚上五點就到了,太陽還沒有下山,許樂本來想著到羊八井,有點晚了,另外就是明天再到納木錯還要往回開,不好!

空氣寒冷,飄著小雪花,地熱田一帶總瀰漫著白色霧氣,產生的巨大蒸汽團從湖面冒起,如人間仙境。

許樂讓大家辦理好住宿,就都進了溫泉池,這裡的溫泉水含大量硫化氫,對多種慢性疾病都有治療作用。沐浴的地點是一個露天的游泳池。由於水溫太高,需要先經過兩個個露天水池的降溫,許樂看著周圍的雪山,感覺著漫天飛雪,感覺說不出的浪漫愜意。

許樂靠著泳池的石壁,頭望著天,兩邊是兩個讓秀,阿鍾站在後面沒有下水,小白也在水裡。想著一路的事情,現在才知道錢的重要性,以前他總覺得錢有啥意義,但是現在他挺佩服清凝的,有些事情是需要知識,但是一路走來他發現錢更重要,一定要改變這裡,不僅僅是知識的投入,更多的是錢的支出,沒有財力支援是不能達到知識的普及和傳播的,仰望著星空,他彷彿是睡著了一樣,沒有一絲白雲,沒有一絲塵埃。真是天人合一,渾然一體了。這裡是接近天庭的大浴池,這來自天上的聖水,可以一洗人世的汙垢,洗去人世一切煩惱。眺望雪山天際,思接千載,讓人感到離天是如此之近,人這時的心也是最靜、最清。有什麼洗浴能比這天浴,它不僅洗得人舒爽,也使人的心靈得到一次徹底的洗禮。

許樂覺得人生就是在不斷地洗刷自我,不斷地更新自我,不斷地向前趕路。在人生的旅途上走了一程又一程,心中總有詩和遠方,總有新的目標、新的征程在等著,豈敢沉睡在溫柔鄉里有一絲的懈怠。

許樂的頭腦更加清醒,精神更加振奮,前行的動力也就更加強勁,他想到了華夏的那些上古先民,想到了大禹,想到了堯舜,想到了黃帝,想到了青陽帝、昌意帝、顓頊、帝嚳、鯀、后稷、伯益、商湯、盤庚、武丁、婦好、殷紂,想到了雍州、想到了西海、想到了黃河與長江、想到了西海湖好像有東西在等著自己一樣,他不知道是誰留下的,但是他知道那個東西對自己有好處,但是他想著留給她!

他想到了馬綻蘭,也想到了索南還有扎巴,以及這一路上看到的兒童!

他想到了蘇先生和齊先生他們殷切的希望,他想到了師兄們,想到了乾孃、幹爺爺和自己的父母還有小意,想到了清凝和她!

他知道自己沒有懈怠的時間,唯有不斷的在路上去尋找!

許樂在池子裡完成了行功,回到了招待所,許樂開啟了電腦,開始寫起《堯舜殺鯀的禪讓制悖論》!

大禹父親鯀,受堯帝之命治水,方法欠妥,以堵為策,九年不成,被堯或舜殺死……,但是僅僅是治水無功這麼簡單嘛?

接觸過華夏古代神話傳說或者學過古代歷史的人,都知道這個人:鯀。說是古代洪水肆虐,天下怨諮。天子堯不得不召集四嶽官員開會,大家一致推薦鯀去治理洪水。於是堯抱著試試看的態度把治水的任務交給了鯀。鯀是誰呢?禹的爸爸。《山海經·海內經》說:“黃帝生駱明,駱明生白馬,白馬是為鯀。”原來,鯀是黃帝的孫子。據堯說,鯀的品行不好,做事情老是獨斷專行。其實,鯀還是注意聽取意見和建議的。他聽貓頭鷹和烏龜說,黃帝那裡有一種寶貝叫做“息壤”,是可以隨意增長的泥土,就像傳說的“聚寶盆”一樣。於是,鯀設法把“息壤”偷到手,用來壅堵(“堙、陻、障”三字同義)洪水。但是,九年沒見成效。《山海經·海內經》說:“鯀竊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殺鯀於羽郊。”

鯀,魚字旁,意思是古代的一種大魚!那就是說鯀是生活在水邊的人啊,這種人怎麼會不知道如何治水呢?

後來,關於是誰殺死鯀的,就有了不同的說法:《左傳·昭公七年》:“昔堯殛鯀於羽山”,說殺鯀的是堯;《國語·周語下》:“舜之刑也亟鯀”說殺鯀的是舜。

許樂不斷的寫著“東西方的神話傳說裡邊,都有遠古人類遭遇大洪水的內容。好好的地球,忽然來了那麼多洪水,是從哪兒來的?《書·大禹謨》:“洚水儆予。”洚水,洪水氾濫。儆予,也作警餘。天地讓洪水氾濫,是為了懲戒人類。

人類怎麼啦?大約是不大聽話,不肯服從天帝的意志。西方的傳說說得更清楚。《舊約·創世紀》第六章說,上帝耶見人類罪惡深重,很後悔在地球上造出人類;便讓洪水到處氾濫,想要毀滅天下。

原來,天帝的本意是要用洪水來毀滅人類。

堯和舜知道不知道?他們即使知道,也斷不會把天地的惡毒的本意揭露於人間的。反正,鯀不得不死。殺死鯀,鞏固了天帝的權威,也樹立了堯舜他們自己的權威。他們殺鯀,能夠拿得出來的理由有三點:第一,偷了天帝的息壤。第二,擅自採用堙、障的辦法來治水。第三,治水沒有成功。至於品行不好,那無關緊要,所以記載含糊。既然“息壤”能夠堙障洪水,那麼,天帝為什麼不早一點把它拿出來,以拯救人類呢?如果鯀成功了的話,人們一定會追究天帝消滅人類的罪惡企圖的。幸虧鯀沒有成功。如果鯀不死,如果採取堙障和疏導相結合的辦法,他會成功的。當然,鯀即使成功了,也是違背了天帝的本意。所以,他是非死不可的。

有人說:不對。鯀的兒子禹後來治水成功了,堯舜為什麼不殺禹,舜還把帝位讓給了禹,讓他成了開創人類新紀元的第一人?這和天帝沒有關係,但和堯、舜有很大關係。他們不會聽任天帝毀滅人類的。要是人類沒有了,他們的“帝位”豈不是也就沒有基礎了嗎?他們是聯絡神話與歷史的過渡環節,是聯絡天上與人間的中間層次。在他們之前,人類猶如螻蟻,完全在大自然的操控之下;在他們之後,天帝退隱,堯舜代替了天帝,以人抗天,人類開始了自己新的征程。堯舜要把人類引到哪裡去?他們自己知道不知道?

還有一種說法,是正反三臺利益衝突的結果。

在華夏上古神話中,大禹的父親因為治水方法不當,九年都沒有把洪水治好而被殺,死後變成一頭熊。大禹子承父志,用“疏”的方法,最終把洪水制服。最後舜把帝位禪讓給了禹。

這是一般人接受的神話版本,也相當於是官方版本。但是歷史本來就迷霧重重,何況是沒有文字記錄的上古神話!細細推敲一下,可以發現這個版本里面其實有很多疑點。

鯀是被誰所殺?關於這個問題,史書上有不同說法。例如,《左傳·昭公七年》:“昔堯殛鯀於羽山。”說殺鯀的是堯。同書《僖公三十三年》卻載:“舜之罪也殛鯀。”同一本書都有兩種說法。

多數史書都說殺鯀的是舜。《國語·晉語五》:“舜之刑也亟鯀。”。《尚書》、《史記》諸書也基本將此案的主判者認定是舜。鯀是被舜判罪而流放、殺害應該不成問題。

不過,在這個問題上,鯀被誰所殺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是被統治集團殺掉的。

那麼問題又來了,鯀真的是因為治水無功而被殺?

很多史書一般都說鯀因治水無功而獲罪。如《國語·魯語》說:“鯀障洪水而殛死。”《史記·五帝本紀》說,鯀治水九年,“功用不成,水害不息。”認為鯀治水用“障”與“堙”(即堵與塞的辦法而不用疏導的方法導致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