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5.文明互動在河潢(第2/2頁)
章節報錯
這裡就是著名的馬家窯文化的發源地,也是安特生乾的,弄走了不少完整的彩陶,都是華夏的瑰寶,想想那個時候的正反府啊,沒人顧得過來這些啊,哎!
許樂現在是明白了,啥都不如錢管用,他直接找了人給了五塊錢,那邊有個男的,屁顛屁顛的就帶著許樂轉悠起來,這邊沒有東西了,其實剛才在齊家坪那的博物館都有了,主要是感覺一下現場的情況!
那個男同志給許樂講著房子、目的、陶器等東西,分析對筆者馬家窯遺址和半山、馬廠、石嶺下遺址的不同,還大致介紹了東鄉林家、臨洮馬家窯、廣河地巴坪,以及蘭州的青崗岔、花寨子、土谷臺、白道溝坪與永昌鴛鴦池和西海樂都柳灣等各地的不同,最後得出結論:從地層疊壓情況看,馬家窯文化諸型別的年代順序是:石嶺下型別—馬家窯型別—半山型別—馬廠型別。
最主要的是這個男子給許樂看了兩張照片,是一個權杖的照片和一個神人紋彩陶壺的照片,許樂一愣,權杖一般都是在西方,怎麼在這也有了,那個男子說就是本地出土的,但是現在已經被弄到金城博物館了,許樂感覺到這裡確實是一個文化的交流地啊!
但是那個神人紋卻讓許樂很震撼,他感覺就好像是六個人在手拉手的祈禱一樣,好像是在講各自的力量貫穿起來,向上飛昇一般,他突然想到了這不是一種修煉的功法啊?問那個人這個東西現在在哪裡,那個男子說已經被列入一級文物收藏了!
許樂點了點頭!
最後,許樂又去了一趟寺窪,純粹是屬於湊份子的,就是來了轉悠一圈,和辛店一樣的落魄!
隨後,許樂一路狂奔想著拉寺而來,在山間密林中,雪大還要不時地看著路,終於在晚上八點,許樂感到了拉寺的小鎮上,他隨便找了一個小旅館住了下來,先是洗了個澡!
然後到下面吃了幾碗牛肉麵,回到房間開始寫東西!
先是一片《河潢地區,文明互動的序幕從裡來開》,雍州被稱為“絲路孔道”,是絲綢之路的“黃金段”,是東西方文明交流的交匯之地。從新石器時代的彩陶文化,先周、早期秦文化,魏晉河西文化,到漢唐時代絲綢之路文化,宋遼夏金元時期的多元民族文化,共同演繹了絢麗多彩的雍州區域文明。在數千年裡,東西方正反三臺、經濟與文化在這段狹長的地理空間交流對話、相互激盪,不同族群在這裡遷徙流動、融匯共生,最終形成了厚重而又獨特的區域歷史文化。
中華文明的起源經歷了從多元到一體的過程。位於黃河上游的大地灣文化,與裴李崗文化、磁山文化、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等諸多史前新石器文化並行發展、競放異彩,又相互影響,碰撞融合,共同形成了燦爛的早期中華文化。
馬家窯文化是黃河上游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這裡製陶業非常發達,其彩陶繼承了仰韶文化廟底溝型別爽朗的風格,但表現更為精細,陶器大多以泥條盤築法成型,器表打磨細膩。彩陶的發達是馬家窯文化顯著的特點,其具有輝煌的彩陶文化,達到了世界遠古彩陶史的頂峰。
齊家文化是以雍州為中心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並且已經進入銅石並用階段,其名稱來自其主要遺址雍州廣河縣齊家坪遺址。是分佈在河西走廊地區的一支重要的早期青銅時代的考古學文化。
這裡的權杖同樣應該具有一種文明互動的可能性等等,許樂不斷的展開論述!
隨後許樂展開了第二篇文章《夏夷先後說》的寫作,人類是一種喜愛遷徙的動物,人類史就是遷徙的歷史。每一個民族或國家都是由不同的移民構成的。
所謂土著,相對於新來者而言,是早到的移民。美洲土著印第安人,相對於毆洲人而言,是先到的亞洲移民。相對於夏而言,夷是東亞土著。他參考傅先生斯年《夏夷東西說》和王獻唐《炎黃氏族文化考》啟發,參考布羅代爾長時段和華倫斯坦世界體系概念,特提出“夏夷先後說”。
歷史記載或傳說表明夏朝建立之前東亞為夷蠻之地,大禹父子在夷之中建立了夏朝之後才有東夷西夷之分。考古學發掘和研究表明夏朝建立之前東亞尚未有遊牧與農耕之分,正是夷創造了東亞新石器時代定居農業文化,夏或戎狄引進了青銅時代遊牧文化。體質人類學研究表明夷屬蒙古人種,可能來自南亞,部分夏或戎狄屬印歐人種,來自中亞。語言學研究表明漢語、韓語、日語是典型的混合語:夷語或華澳語是底層,夏言或印歐語是表層。夏夷結合與轉換才開創了華夏的歷史,形成獨特東亞文化傳統。
夏夷不僅有東西之分,而且有先後之別。夷為東亞土著,創造了東亞新石器時代定居農業文化;夏人西來,傳播了青銅時代遊牧文化。漢族的歷史是夏夷結合的歷史,漢人、漢語、漢文化均是夏夷混合的結果,棒子、犬日、匈奴或蒙古亦然。夏夷轉換是東亞上古史上的關鍵。在人類歷史上,喧賓奪主的事時有發生,而數典忘祖亦是常事。正本清源,夏夷先後說化解了東亞文明本土起源說與外來傳播說的矛盾,對理解東亞民族與文化的形成和東亞歷史不無小補。
許樂從多個方面不斷的進行著論述,最後寫了將近五千多字,終於收筆!
不過隨後他就把這兩篇文章都放入到《何以華夏》和自己的論文裡面,進行著填充,無論是書籍還是論文更加嚴謹!
許樂把電腦收起來之後,站在窗戶處看著不遠處圍牆內的拉寺,握了握拳頭!
“對不起了,第一刀就從你這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