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辯皺了皺眉,按照系統這話的意思是,若是李淳風處理政務或出謀劃策時智力就只有88,那也就是個準一流謀士的水平,現在劉辯麾下這種水平的謀士還是不少的,比如許靖、公孫策、利瑪竇這些人,所以劉辯就沒必要讓李淳風來當什麼軍師了。

但若是李淳風為劉辯堪輿風水時,那智力可就是98了,而且系統還說了李淳風的技能還能繼續疊加,也就是說李淳風那個時候的智力可以達到100以上。

“既然李淳風不能為軍師,那不如讓他擔任欽天監的監正?”劉辯思考道。

欽天監職能為掌觀察天象,推算節氣,制定曆法。秦漢時期,稱之為太常所。到了隋朝的時候,原本叫做太史曹、太史監。唐代時太史局、秘書閣、渾天監察院、渾儀監這幾個名稱都出現過,最後決定改名為司天臺。在五代十國時期,又被稱為司天監。直到明清時,才確定叫欽天監。

劉辯作為現代人,一開始還真沒想設立這個部門,不過既然李淳風都出現了,若是能夠得到他,欽天監說不定也可以設立一下。

唐代出了兩位緯學奇士。一位是在唐初任中央政府司天監的李淳風,一位是便隱士袁天罡。

這兩位均是正史有傳的博學名士,其神秘的預言能力和準確性令世人瞠目,傳說李袁二人晚年飛昇仙界,有一天二人相遇無事,便背靠背而坐,推演古往今來的事。一人推前事,一人推後事,推一事畫一幅秘象,寫幾句讖言偈語以記 如此數天,天帝怕天機洩露過多,即派陳博老祖去阻止,陳大聲呼喚二人:“你們測什麼天下大事,且先算我是進是退?”說著一步跨開,目視二人。李袁二人猛然醒悟,隨即飄然而去,這就是後世所熟知的推背圖的傳說,這也說明李淳風的神秘和預言之準確。

“請宿主排除兩人後,進行隨機三選一抽取。”系統的聲音從劉辯腦海中傳來。

“去掉吳用和嚴嵩。”深吸一口氣後,經過思考的劉辯還是決定不排除李淳風。

“當前已去除吳用和嚴嵩,正在隨機抽取中……恭喜宿主獲得唐朝政治家李德裕,當前植入身份隴西李家族人,與李淵同族不同宗,聽到宿主在江東招兵買馬所以打算來投靠宿主。”

“隴西李家?”劉辯皺了皺眉,雖然沒能得到李淳風,但李德裕也是一流政治家,對於劉辯來說也十分需要。

隴西李氏並非魏晉舊族,李氏先祖在兩漢時是武將世家,在漢魏晉門閥形成、發展過程中,已衰落為隴西寒門,晉末十六國時期,隴西李氏才開始崛起。

“與李淵同族不同宗?”劉辯細細思量著這個資訊,一個邪惡的計劃慢慢在劉辯腦海中形成。

雖然與李淳風擦肩而過,但能得到有“萬古良相”之稱的李德裕也算是意外之喜。

“啟稟陛下,錦衣衛來報,子龍、叔寶和荀軍師離金陵城還有不足二十里。”周泰進來恭敬的說道。

聽到這話,劉辯“噌”地一下站起來連忙道:“叫上成都隨朕前去城門口迎接。”

“陛下,那末將先去城門佈置一下?”周泰試探的問道。

劉辯揮揮手道:“這次不必叫上文武百官了,就你、成都和朕三個人就夠了。”

“這…陛下,末將覺得有些不妥。”周泰皺眉道。

“那就叫上金陵守備的張清和張俊,在城門戒嚴,這樣就萬無一失了吧。”劉辯沒好氣的說道。

周泰嘿嘿一笑道:“陛下稍等,末將馬上去通知張清和張俊。”說罷飛也似的離開了。

一支長長的馬隊向著金陵城進發,領頭兩人,一人身長八尺,濃眉大眼,闊面重頤,威風凜凜,胯下一匹照夜玉獅子,手持一柄龍膽亮銀槍。

一人身材凜凜,相貌堂堂,一雙眼光射寒星,兩彎眉渾如刷漆,胯下一匹忽雷駁,手持一柄虎頭湛金槍,腰挎兩把金鐧。

這二人正是秦瓊和趙雲,在他們後面還有一輛馬車,馬車裡一位仙風道骨的中年人人和一個正不斷咳嗽,儒生打扮的人相對而坐,除此之外還有兩人作陪。

再之後便是兩輛囚車,而囚車裡赫然關押著四個人,正是孫靜、黃蓋、韓當和程咬金。

錦衣衛找到這一行人後便飛快的將情報送回了金陵城中,同時送去的還有狄仁傑此人到底是不是盧植的弟子,不久後荀攸也得知了狄仁傑確實是盧植弟子的情報。

馬車裡,荀攸不住的咳嗽,隨後對著面前那仙風道骨的中年人拱拱手道:“還是要多謝張機先生,若非張機先生為攸診病,恐怕我等還不知何時才能回這金陵城。”

張機的名字可能不為人所熟知,但他的字世人可能知道的更多,張機,字仲景,不錯此人就是大名鼎鼎的“醫聖”張仲景。

張仲景在東漢時不被人重視,遠沒有華佗出名,要不然當初曹操犯頭風病也不會第一個想到華佗來給他醫治,更不會在殺死華佗後,也不去尋找張仲景來給自己繼續醫治。

實際上,張仲景去世後,並沒有太多人知道他的名氣,直到宋代,著名傷寒學家許叔微在《傷寒百證歌》的序言中提到:“論傷寒而不讀仲景書,猶為儒不知本有孔子六經也。”金朝名醫成無己在成書於1156年的《傷寒明理論》中說:“惟張仲景方一部,最為眾方之祖……實乃大聖之所作也。”隱含之意即張仲景是大聖。三十年後,著名醫學家劉完素在其名著《素問玄機原病式》的序言中更是稱呼張仲景為亞聖。至此,“醫聖”之名才真正確立。

張仲景創作的傳世鉅著《傷寒雜病論》,確立的辨證論治原則,是中醫臨床的基本原則,是中醫的靈魂所在,也是後學者研習中醫必備的經典著作,在這一方面,華佗拍馬不及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