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六年九月十日,無論對於作為“華聯會”會長的張曼新還是對於所有旅匈華胞,都是一個值得欣喜和自豪的日子。

這一天,匈牙利共和國總統根茨·阿爾帕德給“華聯會”會長張曼新回了一封充滿褒獎和滿懷慰藉及期望的信札。

這是一封劃時代的信札。

這是一封具有深遠意義的信札。

這也是作為匈牙利****給旅居本國的有色人種的前所未有的信札。

這封信札的全文是:

布達佩斯·匈牙利華人聯合總會張曼新會長先生:

尊敬的會長先生!

我高興地接受您在我國國慶和定居1100週年之際代表匈牙利華人聯合總會發來的賀信和良好祝願。

我們的祖國在其歷史過程中,一貫歡迎抱著善意而來的外國人,接納他們,幫助他們定居下來,並以其工作創造融入我國的生活。一千年前,我們的聖·伊斯特萬國王在給他兒子的訓誡中寫道:“異鄉來客帶來了不同的語言和習俗,殊異的知識技能和武器,這一切點綴了國家,給朝廷增光添彩……須知一個單一語言和習俗的國家是脆弱的和易入歧途的。因此,我詔令你,孩子,誠心誠意地呵護和尊重外來人,使他們安居樂業、不思他往。”

我希望並祝願那些選擇匈牙利為第二祖國的華人,一如既往地恪守其故土的傳統和文化習俗,同時成為我國的勤奮、守法和滿意的公民。

布達佩斯,1996年9月10日

根茨·阿爾帕德

我們從根茨總統非同一般的信札中,首先得知張曼新在匈牙利的國慶和馬扎爾民族在匈牙利定居一千一百週年之際,給根茨總統發了一封情感真摯和熱情洋溢的賀信。

張曼新在這封意義非凡的賀信中,向根茨總統以及透過根茨總統向匈牙利政府和匈牙利人民表達衷心的願望和美好祝福,由衷地慶賀匈牙利共和國國慶和馬扎爾民族定居匈牙利一千一百週年,並表示旅匈華人已將匈牙利視為自己的第二祖國,遵守法律,忘我勞動,以期與匈牙利人民一樣享有作為一個公民的義務和權利,把匈牙利建設成一個民主、繁榮和富強的國家。

這一年的八月,對於匈牙利國家和人民來講是個大喜大慶的時日。

公元八百九十六年,原屬於東方的馬扎爾民族各個遊牧部落,經過長期而艱辛的遷徙,來到了美麗而肥沃的喀爾巴阡盆地,開始了由遊牧到定居的嶄新生活,並與較早居住在這一帶的土著人群相融合,從而為匈牙利人開闢了在歐洲大地上建立國家的道路。

匈牙利國家的起源是與第一位匈牙利國王聖·伊斯特萬的名字緊密聯絡在一起的。

那是在公元一千年時,聖·伊斯特萬從羅馬教皇SZILVESATER二世那裡獲得為自己加冕的王冠,這象徵著國家和教會統一基礎的奠定,並開始了匈牙利國家的新紀元。

今年的隆重慶祝活動主要場所設在匈牙利共和國首府布達佩斯,其他的歷史名城也舉行規模不等的慶祝活動。

在布達佩斯舉行的盛大慶典活動的中心主要在英雄廣場和城市公園,風光旖旎的多瑙河畔和頗負盛名的馬加什大教堂等地也舉行慶典。

在匈牙利人民這個盛大的慶典活動中,旅匈華胞以什麼樣的姿態和麵貌出現呢?

張曼新問自己,也問“華聯會”的夥伴們。

最後經過集思廣益,決定拿出三個既看得見又摸得著的行動:一是印製波羅衫,波羅衫上印上用匈文書寫的“慶祝匈牙利民族定居一千一百週年”的賀詞,賀詞下方印有匈牙利華人聯合總會的會徽,會徽下用中文和匈文標明“匈牙利華聯會贈”的字樣;二,邀請來自深圳的中國少兒藝術團獻上一臺精彩的東方歌舞;三,組織旅匈華胞到英雄廣場等慶祝活動場地像過中國的傳統節日春節一樣舞獅和敲鑼打鼓進行慶賀。為印製文化衫,在張曼新的帶動下,“華聯會”副會長郭加迪、田豐年等人紛紛帶頭解囊,八月十八日的清晨,儘管布達佩斯上空陰雲密佈,陣陣秋風帶有幾分涼意,但是整個市區都呈現出一片歡樂的氣氛。在市區的樓房上空,三色旗迎風獵獵,鼙鼓似的作響,藍色的多瑙河碧波盪漾,如歡聲笑語,滾滾南涌。從英雄廣場和城市公園到繁華的步行街,從景色誘人的多瑙河到巍峨的布達山麓,從氣派的國會大廈到高聳入雲的馬加什大教堂,從威凜的皇宮到令人神往的茜茜公主城堡,匈牙利的男女老少,穿著鮮豔的民族服裝和節日的盛裝,熙熙攘攘,萬頭攢動,臉上洋溢著抑制不住的喜悅。

上午九時許,由“華聯會”會長張曼新帶隊,“華聯會”副會長文明遠和余文龍等緊緊相隨,由副會長戴軍駕駛著滿載波羅衫的汽車,首先來到多瑙河畔的中國少兒藝術團的演出現場,向等候觀看演出的人群贈送波羅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