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是計謀,不是伎倆(第1/4頁)
章節報錯
在銀川市南門外的繁華地段,矗立著一座名叫內蒙飯店的大廈。
這座大廈的底層是寬闊的商場,商場以上為辦公室和客房。大廈的總建築面積為一萬三千多平方米。
這座氣勢不凡的內蒙飯店由於地處繁華地段,與左鄰右舍相比可謂鶴立雞群,加之修建的時間早,在銀川人的心目中屬“大牌”市場。所以,生意相當紅火。
這座內蒙飯店的主人,是內蒙古自治區鄂托克前旗供銷社。
但是,這座內蒙飯店,過去曾有張曼新百分之五的永久性產權。
其中樓下的商業用房為一百零四平方米,其餘五百多平方米在四樓,為客房和辦公室。
那麼,身在寧夏銀川的張曼新是怎樣與內蒙的鄂托克前旗供銷社聯姻的呢?其中又有什麼鮮為人知的奧妙呢?
這其中,便生髮出一個奇特的故事。
這個故事,既反映出張曼新捕捉機遇的敏銳嗅覺,也顯示了他那非同一般的機變能力。
那是一九八七年冬季。
張曼新雖歷經風險但如願以償地取得菲律賓永久性居留權後回到銀川,一樁預料不到的生意便主動找上門來。
過去一直與“星星貿易公司”有生意來往的內蒙古自治區鄂托克前旗供銷社一名叫趙忠強的採購員,聽說張曼新從國外回來了,認為他一定成了大款。在當時的人們眼裡,彷彿只要跨出國門,沾上“洋氣”,一夜之間就身價倍增。況且,對於張曼新的出國,一些人傳得更加邪乎,說張曼新是被菲律賓“張氏同鄉會”邀請過去的,那個“張氏同鄉會”是個大財團,張曼新在這個“張氏同鄉會”裡有個親戚,是百萬富翁。張曼新出去以後沾了大光,已經是腰纏萬貫。時下,人們一切向“錢”看,有錢就腰粗氣盛,神通廣大,點石成金;再加上張曼新已經是“華橋”,如今的“華僑”非同以往,國家對“華僑”有不少特殊政策。因此,具有“華僑”身份的張曼新說話辦事兒可能比過去更暢行無阻。
於是,趙忠強踏進了張曼新家的門坎。
“請坐。”一貫對人熱情的張曼新客氣地讓座。
“好,好。”有些拘謹的趙忠強連連點頭,滿臉堆笑。
“找我有事麼?”張曼新問。
“有,還是件大事兒。”趙忠強的表情顯得很神秘。
“那就說說看。”張曼新的神情並沒有為“是件大事兒”所動,而且顯得很平靜。
“是這樣的。”趙忠強運運氣,說出了一件的確是不算小的事情。
趙忠強所在的內蒙古自治區鄂托克前旗供銷社,考慮到他們所在的地區與銀川市有很大的商貿互補性,準備在銀川市開拓商貿市場,因此想在銀川市區選擇一個繁華的地段蓋一座集商店與辦公和客房於一體的飯店。
內蒙古自治區鄂托克前旗供銷社將“選點”的任務,交給了這個對銀川市比較熟悉的趙忠強。張曼新聽罷,感到這件事情雖然是件好事兒,有利於促進寧夏和內蒙兩地的商貿活動,但是又覺得這與自己沒有什麼關係。
趙忠強似乎看出了張曼新的心思,馬上嘿嘿一笑:“張經理,我能吃幾碗乾飯,您還不知道?所以,我只好請您出山。”
“叫我出山?”張曼新故作不解地問一聲。
“對著哩!”趙忠強向張曼新面前一伸腦袋,“您現在不但是華僑,而且過去又在自治區黨委工作,銀川的地面您還不是平蹚!可我呢,一個外鄉佬,誰拿正眼看我呀!”
張曼新微微一笑:“平蹚說不上,只是多認識一些朋友。”
“這不就得啦!”趙忠強興奮地一拍大腿,接著把嘴對準張曼新的耳朵,壓低聲音,“張經理,咱們也算是老朋友了,我就有什麼說什麼。如果您給辦成了,還能叫您白幫忙!”
“你現在在選點上有具體目標沒有?”張曼新問。
“有,在南門外。那裡準備蓋一座商場,已經蓋了兩層,因為資金不到位給停下了,我們打算連工程帶地面都買過來,接著蓋一座六層高的飯店。”
“打算總建築面積是多少?”
“一萬三千多平方米。”
“預計總投資呢?”
“七百萬元。”
“這我能得什麼實惠呢?”張曼新表示不解地問。
“供銷社定的條件是無償地給您百分之五的永久性產權。”趙忠強說得很坦率。
張曼新心裡的算盤珠噼叭一響,一個不算小的數目便出現在腦海螢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