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旱菸(第1/10頁)
章節報錯
第四章 旱菸星星點 “古今”絮絮多
《鳳池集•德水恭紀詩》 清 蔣陳錫
碧椀冰漿瀲灩開,
肆筵先已戒深杯。
瑤池宴罷雲屏敞,
不許人間煙火來。
估計很多讀者是第一次見到這首詩,作者蔣陳錫,康熙二十四年進士,五十五年擢雲貴總督。
透過引用這首詩,就是想告訴大家這樣兩條資訊:一是中華民族抽菸的歷史並不長。
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歷史悠遠綿長,但翻遍浩如煙海的上古、中古歷史典籍,記述古人吸菸的文學作品真是鳳毛麟角,至於詩歌作品幾乎沒有,一直到明末清初,抽菸的風俗由西方傳入後,這類題材的詩歌作品才陸續出現。
至於有人認為菸草的發源地在中國,以及菸草始於我國“三國”時期的觀點,實際上從菸草的最初功用來看,當時人們吸食菸草,不管是拉丁美洲人為了狩獵時的醒神提腦,還是非洲人的防蚊蟲叮咬,以及三國時期士兵吸食鼻菸的消除瘴氣等等,嚴格意義上都是在充當藥用成分或蔬菜的作用,還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菸草。
一直到後來流行在陝甘一帶的水煙,才具有的現代“菸草”的真正功用,即富裕家庭所喜愛的一種嗜好。
從16世紀下半葉開始,到17世紀中期的明朝萬曆年間,菸草從歐洲傳入中國,特別在民國時期,女性吸菸被視為一種美和優雅,吸菸成了時尚,最後這種富貴人家的嗜好幾乎成為了一種全民行為,真可謂“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二是真正意義上的吸菸從它在中華大地誕生的那一天起,就處於被控、被禁的尷尬境地,但至今也未禁絕,大家可以先預設一個為什麼?
引述本詩,透過它的寫作背景,我們不但知道清朝的官員已經有了吸菸的習慣,而且也知道了這樣一個事實:
康熙帝玄燁不吸菸,也不喜歡別人吸菸。
李調元《淡墨錄》卷六記載康熙南巡,駐蹕德州時說過的一段話:
“朕平生不好酒,亦能飲一斤,止是不用。最可惡的是用煙,諸臣在圍場中看我竟日曾用煙否?每見諸臣私行在巡撫帳房偷吃,真可厭惡,且是耗氣的東西,不但我不吃煙,太祖、太宗、世祖以來都不吃煙,所以我最厭惡吃煙的人。”
小時候曾在抽菸的人堆裡聽過這樣一個故事,說有個美*國的煙商到法國去做生意。一天他在集市上大談吸菸的好處,突然有位老人走上臺子,大聲說道:
“女士們,先生們,吸菸還有三大好處:第一、狗怕吸菸者;第二、小偷不敢偷竊吸菸人家;第三、吸菸者永遠年輕。”
一時間,臺下觀眾情緒振奮,那位商人更是喜形於色。老人卻把手一擺,繼續說:
“為什麼呢?因為:一、吸菸的人駝背得多,狗見了,以為正要拾石頭打它;二、吸菸者夜裡咳嗽,小偷以為他沒睡,不敢偷;三、吸菸者都短命,所以永遠年輕。”
大家可以理解,這個正話反說起到了何等巧妙的宣傳作用,對每年全世界死於吸菸所引起的各種疾病的250多萬人,是不是當頭棒喝?但結果呢?就算是到今天,抽菸的行為還是屢禁不絕。
為什麼?分析深層次原因, 我認為真正根源還是在於人性,人性還是更多喜歡惡的,壞的,懶惰的成分多一點。詩曰:
酒色財氣四堵牆,
人人都在裡面藏。
誰能跳出這堵牆,
不活百歲也壽長。
對於菸草來說,如果除過它最初的功用,即醒神提腦、驅趕蚊蟲、消除瘴氣和充當蔬菜外,以及當代人附加的社會功能,即人與人之間的見面禮,升官發財的敲門磚外,就吸菸本身來說,對於人類真是有百害而無一利。就像小時候母親看到老鼠糟蹋家裡的食物後,經常嘮叨的一句話:
“老鼠這個東西到底一丁點用處都沒有,老天爺為什麼要生它呢?”
同樣,人類為什麼要吸菸呢?
這好像和老鼠的產生一樣,同樣讓人不可理解。
小時候的農村,也許真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緣故,幾乎所有的成年男子都吸菸,並且由於生活窮困,吸的都是當地自產自銷的刺人眼鼻的旱菸。
如果有三個男人同時在一個房間吸這種旱菸的話,即使一直敞開他們所在房間的雙扇門,你遠遠望去,就會發現從門裡飄出的煙的濃度絕不亞於剛生爐子時冒出的濃煙一般,並且是持續不斷,經久不衰的。
按照墨菲定律再引申一步,不知讀者發現沒有?通常情況下,好事都是不容易辦成的,輕易辦成的一般準沒好事,所謂“好事多磨”就表達了這樣一個相同的觀點。
好比你今天要在電腦上下載一個東西,往往會下載半天都不成功,但如果今天突然是出奇順利的話,請不要得意太早,過後你會發現,你下載的東西不是用不成,就是同時下載了一大堆流氓軟體,甚至被病毒入侵了。
也許你會說,這是人為因素,是人性的“惡”在作祟,與自然規律即老天爺無關。
這話初聽好像一點沒錯,但仔細分析,人性的本質本身就是自然規律的一種。
有一句當代詩不知大家聽過沒有:
歷盡天華成此景,人間萬事出艱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