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燈煙(第1/10頁)
章節報錯
第三章 燈煙一線升起暈開青蓮 光影三更普照慈母情深
《夜雨寄北》
唐 李商隱
君問歸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
卻話巴山夜雨時。
《約客》
宋 趙師秀
黃*梅時節家家雨,
青草池塘處處蛙。
有約不來過夜半,
閒敲棋子落燈花。
點亮燭燈,照見美好!
一首李商隱的《夜雨寄北》,表現詩人對妻子熱烈的思念和纏綿的情感,對未來團聚時的幸福想象。詩人借用古人賦予蠟燭結出燈花的美好寓意,表現忠貞不渝的愛情。
而宋代趙師秀的《約客》,也透過燈心燒殘,枯坐敲棋,燈花飄落,來表現詩人悵惘無聊,落寞失望的情懷。
而我的童年,似乎周邊所有人,都與這些“閒情”、“雅緻”隔絕甚遠。所有人一天到晚都如螻蟻一般,忙忙碌碌只為生計,確切說,只一個吃飯問題,就折騰得他們筋疲力盡了。
後來曾讀到一首打油詩,彷彿有點明白成年人的世界了:
棋琴書畫藝詩花,
當年件件不離它。
如今一切全變了,
柴米油鹽醬醋茶。
小時候面對每一個漆黑的夜晚,在一燈如豆之下,在昏昏黃黃的搖影中,映照出的永遠都是母親佝僂且忙碌的身影。
長大後,走進了藝術的殿堂,卻發現,燭燈,不僅給黑夜中的人類帶來了光明,人類也借物抒懷,賦予了燭燈審美意蘊的藝術形象。
一部《全唐詩》,共有1563次寫到燈的意象,就燭光意象也有986次之多。
真可謂是晶瑩的燈火,搖曳的紅燭,照亮了中國詩壇。
像《古詩十九首》中的“生年不滿百,常懷千年憂。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遊”,道盡了對人生的思考。
而李商隱的“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你理解為在讚美對事業的執著,還是對愛情的忠貞,都是對其最好的詮釋。
中國幾千年農家生活始終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作息制度,我估計其中一個主要原因還是源於物質條件的貧乏。
自從人類學會鑽木取火,照明也經歷了從火、油到電的發展歷程。
照明工具也經歷過無數的變革,從最早的火把、動物油燈、植物油燈、蠟燭、煤油燈到白熾燈、日光燈,發展到現在琳琅滿目的裝飾燈、節能燈、*L*ED燈等,可以說一部照明的歷史,正是見證人類發展進步的歷史。
但據母親講,在解放前,我們本地照明都是以食用油為燃料,當時奶奶教大姐一首當地的童謠,來批評那些懶婆娘是如何不珍惜食用油的:
一天遊四方,
晚上借油補褲襠。
一針紮在老*上,
黃水淌了一褲襠。
大姐估計當時也就四五歲,一邊蹦蹦跳跳,一邊唸唸有詞,被父親聽到後,大聲責罵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