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達成陛下所言對外殖民擴張之所望,必須圍繞土地為核心,只要百姓們願意出海。

朝廷不僅僅承諾每一位大明百姓將會在海外獲得不少於一百畝的土地,並且還將會獲得扶持和生產資料的幫助。”

徐光啟的話無疑是直接命中了百姓們不願意離開大明的一個要害問題,那就是他們現在所擁有的土地已經足夠了他們生存。

但在滿足生存所必要的條件之上。

他們是否還願意為了自己更好的生活,背井離鄉前往海外..在這一點上,徐光啟覺得百姓們願意,就連朱由檢在聽到之後也是連連點頭...

“海外之地,幅員遼闊...

僅僅安南就可成為大明未來之糧倉,何況南洋還有大片的土地,朕當然可以許諾百姓只要願意出海,剛開始的投入都可以由大明皇家銀行提供一定的貸款,由朝廷提供一定的補貼!”

...隨後,在場的眾多大臣紛紛諫言。

將這一行動的更多細節進行了商議,未來大明的目光將會在海外,這是恆久不變的大方向,是任何人都無法阻攔的。

....

現在的南洋,也就是後世的東南亞是什麼樣的一個環境。

朱由檢比任何人都要看的透徹。

那所謂一個又一個的小國王們每天在打得不亦樂乎。

看似戰火不斷,實際上卻只不過是在荷蘭人的有心操縱之下的攻伐亂象而已。

大明當然有實力,去擺平南洋出現的問題。

但是在此之前朱由檢更明白現在的大明比起繼續對外攻略。

更加需要一段時間來細細將現有的遼東、蒙古、安南和倭國及剛剛劃歸大明的九州島經營好。

這其中,朱由檢尤其在意安南。

霍維華在安南的每一項舉措,都是朱由檢授意之下的成果。

那一塊富庶的土地上,可以容納大量的大明百姓,可以輕鬆養活數千萬人不成問題,而且只要能夠利用合理的農業技術,開墾良田。

大明就會擁有一個每一年都能夠額外產出至少數百萬噸稻米的大型糧倉。

這是大明的機遇。

這是朱由檢所已經視作囊中之物的地方。

更是未來解決糧食問題,最簡單粗暴的方法。

一個稻米可以一年三熟的南洋,現在卻被那些土著們撂荒,這無疑是暴殄天物的存在,朱由檢完全不能夠接受。

....

崇禎三年。

歷史上的旱災來了,朱由檢老早就憑藉之前所抽取到的未來氣象資料預測到了這一輪的旱災。

好在這一次時間來的比較晚,大明除了北方的個別地區以外基本上都已經收穫了糧食,但田間地頭中開裂的土地還是讓徐光啟眉頭緊緊皺在了一起。

“年終歲尾卻遇到如此旱情,儘管朝中此次恐怕並不缺糧食,各地也能夠憑藉打井想辦法獲取水源,但恐怕明年的春耕是要有大問題了啊...”

輕輕搖了搖頭,直隸的一處麥田中徐光啟一路嘆氣。

今年冬天若是依靠著天上再來水,恐怕是無濟於事..冬天,田裡如果不進行冬灌滋養土地,那麼明年到了耕種的時候若是旱情得不到好轉。

田地裡的收成,就要受到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