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平既如此說了,這些學子也就不再多言。

是騾子是馬,拉出來溜溜就知道了。

那李白倒是毫不怯場,平日裡皇帝王爺見得多了,房杜二人來這裡喝茶聊天他都能插上幾句話的,怎麼可能怕了這幾個還沒有入仕的學子?

隨手拿起一篇文章看了片刻以後,唸了起來:

「封建者,必私其土,子其人,適其俗,修其理,施化易也。守宰者,苟其心,思遷其秩而已,何能理乎?」

這邊剛唸完,那邊唐平就輕輕咳嗽了兩聲。

李白偷偷暗笑,早就知道自己這二師父天文地理幾乎無所不知,也能做的一手好詩,偏偏對於文章不甚了了。

於是用白話說道:「你這篇文章是想建議朝廷加大分封力度吧?」

「你是覺得只要是封建制的世襲君長,一定會把他管轄的地區當作自己的土地盡心治理,把他管轄的老百姓當作自己的兒女悉心愛護,使那裡的風俗變好,把那裡的政治治理好,這樣施行教化就比較容易。」

「而郡縣制的州縣地方官,抱著得過且過的心理,一心只想升官罷了,怎麼能把地方治理好呢?」

這樣一解說,唐平也就能聽的明白了。

那下邊被念道這篇文章的學子也站了出來,拱手說道:「正是如此!」

李白微微搖頭,輕描淡寫的說道:「餘非之也!」

這句唐平倒是聽明白了,就是小白說他不同意。

「願聞其詳!」那學子直視著李白,分毫不讓。

都說了大唐不因言獲罪,所以這些學子很多都有其自己的政治抱負和理想,特別是這種投獻文章的,除了一鳴驚人,還要投其所好。

大唐自李世民上位以後,已經很少分封爵位了,即使有,也基本都不是世襲罔替。

就是說每一個爵位他們的後人來繼承的時候,都會降上一級。

而這位學子的文章,就是建議大唐要增加爵位的分封,當然他的理由也在開篇就點了出來,分封的勳

(本章未完,請翻頁)

爵會更加盡心治理自己的封地,而地方官因為會不斷升遷調派,所以很難用心把一地治理好。

這其中固然有他自己的見解,同時因為唐平是近年來少有的封侯之人,所以投到唐平這裡,也未必沒有投其所好的意思。

畢竟唐平就是封爵的既得利益者,在他想來唐平是不可能發對這樣的事情。

可惜的是,要不是李白,唐平壓根不知道他想要說的是什麼,更何況唐平對於封爵之事,真的完全沒有任何感覺啊。

李白略一沉思,開口說道:「周之事蹟,斷可見矣:列侯驕盈,黷貨事戎,大凡亂國多,理國寡,侯伯不得變其政,天子不得變其君,私土子人者,百不有一。失在於制,不在於政,周事然也。」

唐平一臉懵逼,這都是說的啥啊,可這時在場的,估計除了他也就是老崔老杜兩個人在聽天書,再叫李白給他用白話翻譯一遍,好像不太現實啊。

所幸綠依善解人意,小聲的在唐平耳朵邊上說道:

「小白是說周朝的情況,毫無疑問地可以看清楚了:諸侯驕橫,貪財好戰,大致是政治混亂的國家多,治理得好的國家少。」

「諸侯的霸主不能改變亂國的政治措施,天子無法撤換不稱職的諸侯國的君主,真正愛惜土地愛護人民的諸侯,一百個中間也沒有一個。造成這種弊病的原因在於封建制,不在於政治方面。周朝的情況就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