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製紙車、紙馬,用黑麵烙制“打狗餅”、“打狗棒”,取意地下路途遙遠,又有惡狗攔路,一旦遇到惡狗便可用棍子打它們,同時把打狗餅扔出去餵狗,以便趁機脫身。

此後是指路,死者長子站在板凳上,手舉扁擔,面西而呼死者的稱謂,後說“上西方大路朝佛”,連喊四次,燒紙車紙馬,送亡者歸西。

做完這些後就是入殮,死者入棺前,要為之整容,如剃頭、刮臉、換擦洗身、穿壽衣等,然後再以白綢,有些地方也用紙錢掩面。

世人以為,不能給死者穿狐衣狐褲,否則死者會幻化成獸,也就是畜生。

為死者穿衣時,不要將眼淚滴到死者身上,否則以後做夢就見不到死者

有些地方要求為死者配木梳一把,鏡子一面。

在死者死後的二十四時辰內,要由專人選擇好時刻,正式將屍體移入棺中,入棺時,死者一般是頭朝裡腳朝外。

然後再弔唁,弔唁是喪葬中比較重要的內容,弔唁的方式因各地不同而有區別。

首先要為死者哭悼,簡稱哭喪,接著問明死因,臨到家時,要望鄉而哭。

出嫁的女兒,有的甚至是一路哭來。

到家後,先要在靈前跪叩,哭悼,直到有人安慰才停止。

親朋友鄰,雖不致於和悼喪人一樣悲痛,但也要儘量表現得比較哀痛一些。

親友前往弔唁時,一般都要攜

(本章未完,請翻頁)

帶禮品或禮金。

禮金用黃色、藍色籤封好,在正中的藍簽上寫上"折祭×元"、"奠敬×元"的字樣。

禮品有匾額、輓聯、挽幛、香燭、紙錢等。

最後是舉行喪葬儀式,擺放三寶,即“佛”、“法”、“僧”,便可以讓靈魂得到救助,脫離苦海。

這樣的三寶稱之為焰口,其中有佛教的“瑜伽焰口”,比較常用,還有道教的的“缸罐焰口”。

在喪葬事物中,還有做道場的,其作用與放焰口類似,這種道場常由僧人、道士一起做。

陽生子當初聽到老一輩的這些唸叨就一陣頭大,眼下他可做不了這麼多事情,有的只是為他們的屍首、或是沒有屍首的人刨一座墳,挖一個坑,埋葬他們,讓其入土為安。

起身,輕拂了下印染在自己面龐上的無數風霜,將其擦掉後,叮囑了身旁為其護法的少女英子一聲,走到小鎮外的陌野中。

伸出自己的雙手向地面深插進去,地面上不僅有厚厚地冰塊覆蓋在其上面,還有天寒地凍的潮溼溫度浸打著自己的雙手,但依然是阻止不了陽生子要地面上刨墳的動作。

顯而易見,再冷的天,再凍的冰雪都對他,無用。

似是鐵砂穿屍,輕而易舉地就透過厚厚地冰層直插地面。

深插進地面中的手再往上輕輕這麼一翻,一個小雪坑就此形成,一氣呵成,絲毫不拖泥帶水。

接著就是下一個雪坑。

陌野上此時多了一道忙碌的身影,要是有路過這裡的人看見了,說不定就會認為這個人可能是個瘋子,在雪地上刨了大半天,也沒見它刨出個花樣來。

尋寶?尋墓?還是尋美女?沒有哪個人像他這樣毫不帶停的。

片刻時間而已,一個雪坑挖好又去挖下一個雪坑。

直到半晌的功夫,這名男子才逐漸地停止自己挖坑的動作,額頭上還流出了一滴汗珠,在大雪天的天氣裡能流汗也是不多見。

忙完了這些,還沒來得及擦一下自己的汗水,又返身走到鎮子裡面到處尋覓,看見了屍體就拖拽著它朝著挖好的雪坑走去,將其葬入雪坑。

要想找出完整的屍體對於陽生子來說很難,只能看著些一些相像的,看看是否能夠拼湊在一起,實在不能拼湊的,他也沒辦法,只能對著不完整的屍體唸叨一句,接著就是拖到雪坑中下葬。

做好了這些,陽生子只是沉默地站在大冷大冷地冰雪天中,默默看著自己已經葬好的這些墳坑。

目光荏苒,平靜地注視著百里墳地,沒有任何面目表情,也沒有任何言語。

百里孤墳,無處話淒涼。

(本章完)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