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他們的輕蔑是從哪來的!(第2/2頁)
章節報錯
“你聽不懂嗎?”
老許歪著腦袋問道:“你們對中國人那高高在上的態度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是南京的申校長戲耍了你們領袖之後?不,那應該是仇恨,而不是高高在上。”
“難道是北伐的時候?有可能,因為那時候這個國家的前途還掌握在另一幫人手裡。”
“可我覺著,應該是這個國家一點希望都沒有的那一刻。”
這是一段歷史,一段以老許的年齡,最多隻是聽說,絕不可能親眼見證的歷史,那時候,他還是個什麼都不懂的孩子。
那時,被後來南京政府尊稱為國父的先生,正處於尷尬期,反清後同盟會似乎已經沒有了存續的必要,最關鍵的是,同盟會本就是一個鬆散的組織,先生無法依靠。而另一方面蘇聯一代領導人的位置也很尷尬,他們先是敗於英法,再受挫於日本,聲威掃地。
反觀兩國格局,蘇聯的一代領導人當時流亡在海外,布林什維克弱小的可憐;先生卻已經推翻清朝,雖手中沒什麼可以依靠的力量,但,卻正積極的塑造共和。
尚在瑞士流亡的蘇聯一代領導人就曾說過‘俄國革命必須與中國革命者密切聯絡’這樣的話,這中國革命者,指的就是先生;直到俄國十月革命爆發後,才又有了‘革命者是天生的盟友’這種源自先生的回應。
兩家既然惺惺相惜,那當然要有所聯絡。
於是,黃埔軍校搭建起架子後,雙方終於有了第一次實質性接觸,當時的黃埔軍校沒槍,八百名學生只有不到三百條槍,當時滇軍的範石生曾對如今的南京政府當權者,也就是申校長說過這樣的話:“你辦的什麼鳥學校,那幾根吹火筒,我派一個營去就能全部繳了械。”
就在這種情況下,透過上下聯絡,一艘蘇聯船出現在了中國,它的名字叫沃羅夫斯基號。當然,其中最重要的並不是船的名字,而是這艘船上有八千支帶有刺刀的步槍和四百萬發子彈,這些裝備,足夠裝備一個師!
這,就是黃埔的原始資本,也正因為這個資本,才成就瞭如今在南京政府中,最堅實的山頭,與保定系可以抗衡的天子門生黨派!
但,有了槍不代表有了戰鬥力,黃埔生想要成為中幹力量,必須經受系統的學習。於是,一位在蘇聯日後人盡皆知的男人成為了他們的導師,這個人,就是日後成為蘇聯元帥的布柳赫爾。
不得不說,布柳赫爾的能力毋庸置疑,他很快就解決了黃埔生的組織問題,首先,這個男人讓這群學生在平日的交流中套用各種軍事術語,也就是說,他們說的話別人聽不懂。如此一來這群學生很快和其他人分割成兩個團體,一下就抱團了。緊接著,布柳赫爾又開始推行全新的制度,讓整個黃埔頓時煥然一新。
為了學習,申校長連自己兒子都派去蘇聯學習就可見一斑。
瞧見了麼?
你們的黃埔軍校是人家的槍炮建立起來的,你們的第一批學院所學習的戰術思想,是從人家的國家傳過來的,試問,這群洋人該用什麼態度對待你們?
尤其是在蘇聯多次運送武器以後,先生曾為了他們在國際舞臺上出言抨擊帝國主義,甚至說出了:“我對從前所信仰的一切幾乎都失望了,而現在的我深信中國革命唯一實際的、真誠的朋友就是蘇俄。”這樣的話!
最關鍵的是,先生承認了蒙古、獨立!
甚至,在北伐之前,還曾經提議蘇聯從蒙古出兵,直取北京……
當時,已經沒有‘國’光護體的南京政府,連戰爭都希望這位毛子大哥出手,可見其依賴性有多強。
但,這些事情都已經過去了將近十年,就連蘇聯的二代領導人都已經將整個亞細亞染成紅色的小心思,可是,在整個蘇聯體系的陣營中,那種對中國援助的高高在上姿態還是保留了下來,尤其是當紅黨與他們關係越來越密切的今天,這群蘇聯人看見了紅黨,就彷彿看見了當年的那些人。
“你知道的東西還不少。”
奧金涅茨望著許銳鋒。
“但這次發生在咱們之間的事情,和歷史無關,這是契卡內部的事,唯一的不同是,發生地點在中國而已。”
“是麼?”
許銳鋒目光冰冷的回應著。
就在此時,菜窖上方的窖門被開啟了,四寶子將腦袋探進來說道:“爺,來人了。”
許銳鋒一拍大腿,從座位上站起來說道:“行了,你們的人來贖你,要是順利的話,用不了多久你就可以離開了,不過,我勸你一句,在此之前,別在鬧任何么蛾子,否則,你鬧的越歡,你們的人付出的代價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