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潛龍勿用 第二十二章 門樓(第1/2頁)
章節報錯
呂布聽了張蒙的請求,斷然拒絕:“不是我不幫忙,只是董公有令,這幾日不見外客。不過你等若只是進城,當無阻礙。”說完,帶著一眾手下自去。
曹操眉緊如川,看著呂布等數騎馳遠,問道:“承英,你見董卓做什麼?”
張蒙道:“宮中政令不明,對外戒嚴,聽呂布言語,如今京師上下兵馬大多受董卓節制,我要入宮,找董卓確認來得方便。”
曹操沉吟片刻,嚴肅道:“董卓為人,我多有耳聞,並非易與之輩。此次丁原暴死,十有八九出自董卓策劃,可見其打擊異己之能,你去找他,只怕自陷泥沼。”轉而嘆道,“一宿功夫,朝中格局大變,滄海橫流,又將有多少人會趁時而起。”
張蒙接話道:“此中必有孟德兄你一席之地。”
曹操仰頭大笑,隨即道:“京師變局之劇超出預期,我得先走一步,承英,後會有期!”在馬上對張蒙與閔貢分別行禮,而後大吒催馬,急急奔離。
張蒙望著他的背影,心想:“只怕是去找袁紹、鮑信等人了,他們是一夥兒的死黨,休慼與共,如何進退勢必要達成共識。”想到這裡不由慨嘆,“在這個時代,家族與朋友的關係網實在太重要了,沒有人脈與班底,寸步難行。天下有變,只靠自己單打獨鬥難有出頭之日,曹操能考慮到這些,我也不能落後,得想想有哪些親朋現下可以儘快聯絡的......”於是開始在腦海中搜尋起了相關的記憶。
頭一個想起的人是季宣,自從在雒舍分別,他應該已經提前回到了雒陽。
“季宣身份與我相仿,他若被擋在宮外,我的處境只怕好不了多少。”張蒙尋思,“從谷門進城,去北宮的路上會經過他居住的步廣裡,可先去看看情況。”
雒陽皇宮有兩處,分別為北宮與南宮,通常皇后、太子等住在南宮,皇太后則住在北宮。又因為皇帝劉辯年少,沒有皇后與太子,故而與太后何氏同住在北宮。
步廣裡是北宮東面的民居聚落,與臨近的永和裡一樣住著大量計程車族。季宣家不是士族,但此前由於父親戰死,朝廷撫卹了一間步廣裡的小宅院,所以住在那裡。步廣裡西邊里門對過去就是北宮的東大門“東‘明門”,交通亦是方便。
張蒙這時又想到了兩個人,分別是張昶與司馬朗。
張昶字文舒,是張蒙的二叔。他本年四十出頭年紀,按這個資歷外放出去,最差也是秩千石的縣令,然而事實卻仍是在少府屬下任職秩六百石的黃門令。這既與他恬淡的性格有關,也與他對書法的痴迷密不可分。
張蒙的父親張芝工於草書,舉世無雙,為此還放棄了仕途。張奐當年忍痛接受了這一事實,安排長子繼承家業。張昶雖然與兄長的興趣相同,無心入仕,但在張奐的逼迫下不得不離家來京師做官,只是毫無進取心,官職多年來原地踏步也就不奇怪了。
張昶也住在步廣裡,老實說,張蒙並不期待兩耳不聞窗外事的二叔能帶給自己什麼特別的訊息,但心中掛念二叔,不知他在此次動盪中安危如何,勢必要去探望的。
司馬朗比張蒙小兩歲,出身河內士族司馬氏。他的父親司馬防年輕時為地方州郡掾吏,後被調進中央擔任尚書右丞,主管錢糧一塊的事務,眼下則為治書御史。曹操當年能當上雒陽北部尉,靠的就是司馬防的推薦。
作為司馬防的長子,司馬朗自幼跟著父親生活在雒陽,十二歲即便透過經學考試而成為童子郎,與一樣是童子郎的張蒙在太學當過同窗,故而相識。
司馬朗宗譜上的祖先是秦末名將司馬卬,有跡可循的祖宗則是本朝初年的將領司馬均,都是行伍中人,因此乃正兒八經的將門之後。時下社會浸淫在儒術儒風中,普遍崇尚敬仰經學世家和閥閱門第出身計程車人,武人的地位逐漸下降,將門出身也為人所輕。
司馬朗身材高大,且老成持重,在同齡人中顯得格格不入,經常被譏諷為武夫,自然對同樣年少威猛的張蒙有好感,兩人也時常私下切磋家傳武技,更添親近。他有好幾個弟弟,其他幾個弟弟年紀太小,玩不到一起,其中只有二弟司馬懿小張蒙十歲,但機敏老練,還能時常跟著張蒙與兄長晃盪。
作為士族,司馬氏在京師的居所就在永和裡,按照張蒙的計劃,若要走動也不算遠。
“司馬懿......”這個名字在張蒙心中反覆出現,“可惜還是個毛孩子,尚不成氣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