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意外的甘銘就任山東道節度使,朝臣們對皇帝與宰相之間拙劣的演技佩服的五體投地,但皇上一定是最英明的,既然皆大歡喜,旨意也不能耗著不給,於是新鮮出爐的山東道節度使甘銘正式登場,青州牧孫牧兼任節度使府長史,為二號人物。

大家慢慢的才察覺到蕭彧真正的意圖,區劃改革就在悄然進行,滕寒大軍退回徐州前便將山東道所有的軍務毫無保留的交割給了甘銘,一是為了避嫌,二是要迎合皇帝的心思,四鎮將軍府未來一定只是虛銜,節度使和州牧才是實打實的權力,這一點滕寒還是看的比較清楚。

於慶武似乎對滕寒被稱為大寧第一將軍不太認同,在深秋時節向淮陽發起進攻,後陵太子權暉親自坐鎮許昌指揮郾城、鄢陵、淮陽、睢陽軍務,只不過他那裡是於慶武的對手,一個月的功夫不到,淮陽、睢陽、郾城全部失守,只得聚集大軍在鄢陵做出防禦姿態。

而於慶武拿下三地後大搖大擺的回師潁川,也算是出了一口惡氣,一掃去年被西府幾個小年輕算計的窩囊氣。

蕭彧是最不吝嗇讚美的,大寧第一將軍是滕寒,那麼大寧智將的名頭就落在了於慶武的頭上。

而最痛苦的莫過於洛辰城中的權崢,前後一年之內連失四地,換做是誰也難以接受,人只要一鬱悶病就自然來,權崢病了,來勢洶洶,連新年都沒撐到就已經不行了,皇后仲柔萱連忙召太子回京,可笑的是沒過多久洛辰城就傳出太子謀反弒父的訊息,權崢父子就這樣不明不白的死了,誰都知道是仲柔萱在搗鬼,但沒辦法,此刻的仲柔萱已是大權在握,在她的運作下權崢不足四歲的幼子權景登基為帝。

權景登基後立即對楊楓、徐紹廷、馮幽、達奚謙弼以及趙和五人進行封賞,以楊楓為太師、徐紹廷為太傅、馮幽為太尉、達奚謙弼為車騎將軍領南線軍務、趙和為禁軍大統領,這五人恭恭敬敬的領了聖旨,這也就意味著權景的身份和地位是正當獲取的,其他的官吏將領自然是不敢說什麼。

同時對鎮守晉南的龍庭飛任命為懷化將軍掌管北線軍務,晉位高平郡侯;楊楓幼子楊軒以平虜將軍、洛寧縣侯的身份執掌西線軍務;而後在眾人的共同推舉下,由原開封刺史呂清晨領東線軍務,並晉位雲麾將軍,賜爵延津伯。

誰也沒有想到能到延續後陵朝廷正是龍庭飛和呂清晨這兩位陪跑的將領,當然這都是後話。

洛辰城中的變故對於其他各大勢力來說都在時刻關注,成都方面也不例外。

“權崢死了,崇啟也死了,這洛辰和豫章都是女子做主嘍!”蒙琰有感而發,但是他忘了身邊坐了個顧清風。

顧清風眯著眼,笑裡藏刀的說道:“怎麼?七郎對女子掌權有意見?還是您覺得我也會像仲氏姐妹一樣?”

得罪誰都不要得罪女子,這是蒙琰這些年的感悟,從蒼舒皓月到顧清風,再到蒙婉姝,自己從來就沒有討到什麼好處,躲才是上策。

蒙琰假裝伸了個懶腰,直接避開話題的說道:“王妃稍坐,大都督府要定下來明年北上的事情,本王過去看看。”一邊說著一邊就瞬間消失在顧清風的視野裡。

顧清風撲哧一笑,這蒙琰哪裡像個帝王,在她們母女面前就是丈夫和父親的角色,這樣的男子雖說毛病不少,但誰又會不愛呢?

蒙琰沒有去大都督府參與他們定策的事情,而是帶著即將遠行的霍幼疾來到了外三城,現在應該稱作中三城了,為了安置流民,三臺特意下令臨時築城,流民得以安全避過寒冬,逐漸這些人就在城外安居下來,順便把成都周邊的土地也進行了開荒,成都令言瀾上書希望將簡陽、崇州以及青城山納入成都,緩解成都的壓力。

蒙琰為了此時特意拉上三公一同去考察了一番,而後決定將簡陽、崇州、彭州以及青城山納入成都主城,並將成都衛戍軍遷到青城山,在青城山設大營,只不過這次蒙琰對大營增加的一個要求,大營駐紮在青城山不得隨意砍伐樹木,破壞水源,砍一棵樹降職一級,罰種三棵樹,破壞水源一次,終身不得從軍。

這種嚴格的要求對很多兵士來說有些不適應,不過蒙琰態度堅決沒有變更的可能性,大營中各大指揮使也開始逐漸的約束部下不能胡來,不過執行軍令歸執行,不解依然是存在的,大營駐紮一般都是就地取材,現在連山上的樹木都不能動了,想不通。

“王爺,咱們已經出了駐軍城了,再往外走午間就趕不回宮裡了。”霍幼疾提醒道。

“子長,你今年二十三歲了吧?”蒙琰淡淡的問道。

“呃,我二十二,七月才二十三。”霍幼疾嘟囔道。

“那也差不多,你看看這些土地都是百姓們好不容易開墾出來的,老百姓一年到頭就靠著從土地裡刨點糧食過活。”蒙琰指著綠油油的大片田地有感而發。

“王爺,百姓種田,當兵吃糧,自古以來就是這樣的。”霍幼疾不太明白蒙琰到底想說什麼。

“我這輩子就喜歡看到這樣的景象,子長你知道嗎如果農民不再交稅會怎麼樣?”

這話太震驚了,如果是出自任何一位高位者口中,都會被人懷疑有謀逆的意圖,可偏偏說這話的是蒙琰,農無稅,幾千年來誰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