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三一章 陰陽·南北分明(第2/2頁)
章節報錯
八月鄧昂趁江右河水暴漲,親率五萬精兵快速穿插至閩越,棠遠反應不及,一路南退,截止至九月雨水停,閩越十七州只剩下四州還在抵抗。
連續征戰南撤讓棠遠心力交瘁,十月十三日棠遠病逝福州,十二月底大楚廬陵都督主動與大宣會談,大宣太和十年上元節前一日大楚廬陵都督棠遙及卓洵宣佈歸附大宣,江右之戰結束。
大宣十年三月,餘下的閩越四州全部歸降大宣,於四月底,大宣皇帝蒙琰宣佈第三階段戰事結束。
大寧靖和七年五月,滕寒再次動兵,但在薛徹和沐易的堅持下,戰事持續至靖和八年二月,大半年的功夫,雙方互有勝負,在滕寒被刺傷後結束戰鬥,蕭彧于靖和八年三月宣佈第三階段戰事結束。
大宣太和十年八月,大楚女帝仲柔蘭秘密遣使慕容長灃至成都會談,慕容長灃於太和十年十一月返回辰京,而後大楚女帝整兵經欽州南下,逼迫仲柔萱、仲柔凝南撤海上,於太和十年底平定南越之地。
太和十一年仲柔蘭宣佈遷都碧海城,同時命宋巖為辰京留守,向烈為辰京將軍。
太和十一年,大宣吳國公餘賡親率大軍進駐辰京以北地區,並於大楚劃定以西至欽州,東至辰京為宣楚界限,至此大宣南征宣告結束,大楚在中原地帶僅剩欽州和辰京兩大城府,南境基本平定,同年底蒙琰宣佈來年改元元盛。
而大寧方面滕寒回金陵養病以後,蕭彧徵調於慶武和甘銘二將連同燕王權熙經營西征戰事,于靖和九年十月攻破西京,切斷隴右與關內的聯絡,而後大宣秦王發起北征,直至元盛元年十月初平定隴右,薛徹北竄北慕草原,厲靖逃回洛辰,耿超一直堅守西域直至大宣太子到達後耿超含淚宣佈歸附大宣,隴右戰事結束。
大寧靖和九年底宣佈西征結束,次年蕭彧在金陵改元天威元年,至此大陵所屬地帶僅剩晉南和洛北地帶,眾人以不再稱其為一國,而稱為洛辰勢力。
大宣元盛元年,大寧天威元年,兩國在開封會談,商定雙方勢力範圍,此次事件被後世記載為“開封劃界”,又稱“南北初立”。
雙方以隴右、漢中、開封、兩湖及閩北為界限,南北並立,互相承認對方的統治,不得以正統之名互相攻訐,雙方開通商道,以熙州為水路商道,以亳州、潁州為陸路商道。
同時定下雙方可互相派遣學子游學,大宣開放兩院,大寧開放水師督練營。
世人皆稱“南北朝”時期開啟,十年內,雙方互無戰事,大寧朝注重重點城池發展,十年間在大寧境內形成六大城池,從西到東分別是西京、太原、幽都、濟南、金陵以及餘杭。
而大宣更注重民生,在大宣境內形成了區域發展,十年穩定修養,逐漸形成以成都、閬中、建寧、夜陵為中心中心區域圈;以南鄭、陳倉、金城為中心西部區域圈;以南陽、開封、許昌為中心的北部區域圈;以江夏、夷陵、襄陽、長沙、嶽州、寶慶、衡陽為中心的兩湖區域圈;以桂州、邕州、容州、夜陵為中心的南部區域圈;以豫章、九江、廬陵、福州為中心的東部區域圈。
與此同時兩國商貿、人文、學術往來繁密,形成一片繁榮的景象,雙方通好第六年中原的發展已經恢復至大陵最為鼎盛時期,人口增長更是出現了大規模擴充的景象。
繁榮發展的背後離不開兩國朝臣的盡心盡力,當然生老病死的事情也是難免的,大寧還好,經過上一次“秦淮血夜”以後大多老一代人幾乎損失殆盡,十年來只有陳碩因病而亡。
反觀大宣就沒有那麼幸運了,元盛三年,湘王盧崇宗病逝,追封湘孝王,其次蒙靖燁承繼湘王位。
元盛四年客院中堂為萬州縣公薛震病逝於成都,次子薛宸承繼爵位,遞減為萬州郡侯;客院中堂一職由將作司尚書永昌侯景頗接任,將作司尚書一職由內閣行走、將作司侍郎閩寧侯杜衡接任。
元盛五年步軍大都督南陽郡公達奚謙弼,騎兵大都督錦屏縣公佟嚴接連病逝,步軍、騎兵大都督由越嶲伯王淵、永昌伯馬炯分別接任,廬陵郡侯棠遙接任永珍軍輔帥、康山侯虞山接任永珍軍輔帥。
元盛七年白澤軍輔帥、內衛大將軍渝侯安粲病逝,南川縣公世子言闕接掌安粲舊職,慶陽伯桓固任白澤軍參帥,納雍縣公靳輔轉調神鷹軍督帥,萬州郡侯薛震接任白澤軍督帥。
元盛九年,巴郡大將軍江津伯獨孤弼剿匪被刺身亡,調向塘伯杜俊接任巴郡大將軍。
元盛十年,神鷹軍輔帥兼領江夏大將軍北川郡公、國舅顧希風病逝在成都,宣帝蒙琰、宣後顧清風悲傷不已,賜長子顧城宇承繼北川郡公爵,庶子中選顧瀚宇晉位南江伯,而神鷹軍輔帥和江夏大將軍一職由雍王暫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