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宣太和六年四月,蒙琰在成都召開大朝會,宣佈對大楚用兵,命令為平定南境,以吳國公、猛虎軍主帥餘賡為主帥,由寶慶南下,以建寧縣公、永珍軍主帥景逸為右路軍兵出容桂,以襄陽侯、長沙大將軍鄧昂為左路軍兵出廬陵,以衡南伯鄭希為先鋒軍,先下衡陽,中原譁然。

大寧靖和四年八月,蕭彧在金陵宣佈對西陵用兵,以燕王權熙為北軍襲擾晉南,以新晉魯國公滕寒為南路軍進軍晉南,同時遣使至成都與大宣修好。

九月初,大宣南征將領全部彙集在寶慶城誓師,而後大宣衡南伯鄭希先鋒大軍一路直撲衡陽,大楚衡陽守將卓洵一路節節敗退,至九月十八日,衡陽周邊郡縣全部陷落,卓洵南下不得,於九月二十一日退至廬陵境內。

九月初九,大宣左路軍統帥鄧昂至豫章,於九月十二向撫州棠遠發起進攻,棠遠堅守撫州死戰不退,江右戰事陷入僵持。

九月十四日,大宣右路軍主帥景逸以夜陵侯宋季為先鋒出黔南玉屏直撲宜州,九月十五日,景逸遣開南伯夏侯信出富寧直奔鬱林,直至九月底,宋季佔領宜州全境,夏侯信迫近邕州,十月初七,景逸大軍抵達邕州最西所屬縣城思林縣。

仲柔蘭召叢集臣商議對策,熙國公宋儉攜南歸的向氏兄弟抵達邕州,宋儉到任後急命向煦進駐桂州,同時以棠遠為鎮北大將軍,棠遙為廬陵都督,防禦北線,以鄱陽王仲凡領兵進駐少南關進行防禦。

大宣南征戰事由此進入僵持階段,不過大宣皇帝在太和六年十一月初向南增兵,意圖明顯,就是要進一步壓縮大楚勢力範圍。

與此同時大寧對西陵的用兵進展不順,燕王權熙多次騷擾晉南都被龍庭飛擋了回去,而魯國公滕寒也數次被擊退。

靖和四年十一月,大寧燕王權熙與魯國公滕寒匯兵一處,兩軍在常山定計,十二月初,北方初降雪,大寧兩路大軍橫穿晉中地帶直奔綏德,陵軍防範不足,綏德一線全面崩潰。

大陵女帝急召李慶雀前去督戰,至靖和五年二月,兩軍在洛川形成對峙局面。

至此大宣的南征和大寧的西征保持著基本共同步調,第一階段戰事結束。

大宣與大寧半年來的軍事行動直接將大楚和大陵逼到死角,大宣太和七年五月,大宣以神鷹軍參帥、開封大將軍、寶慶公主駙馬、夏侯周策為主與大寧安慶郡王蕭寒在永城會盟,雙方簽訂互不侵犯約定以及互助約定。

同年九月,大宣秦王蒙煥率十萬白衣軍出漢中襲擾關內,十月大寧於慶武退出江右地帶,讓出饒州和婺州,大宣楚郡侯霍幼疾立即入駐兩州,十一月大宣讓出開封以北地帶以當饒、婺兩州的謝禮。

大宣太和八年四月,南征大軍再次全面出征,吳國公餘賡親臨少南關,四月十六日雙方在關下交戰,鄱陽王仲凡被重傷,宣軍於四月二十一日破少南關,仲凡不知所蹤。

同年五月三日,大宣宋季轉道南下,翻越大明山直奔邕州,屯集思林縣城的景逸立即動作,至五月十九日,兩軍匯合在邕州城下,邕州危機。

五月六日,大宣襄陽侯鄧昂聯合楚郡侯霍幼疾再次出兵撫州,棠遠堅守不出,五月十四日,楚郡侯霍幼疾繞道宜黃,撫州被圍,棠遠在堅守五日之後不得以退出閩越境內,五月二十二日霍幼疾返回豫章,鄧昂大軍迫近廬陵。

直至六月六日,大楚熙國公宋儉退出邕州,令人意外的是宋儉沒有向北匯合向煦,而是向南進入欽州境內,令人難以捉摸,不過很快大宣南征的訊息就被李慶雀的被斬殺而掩蓋了。

大寧靖和六年五月中旬,滕寒突襲洛川,李慶雀準備不及匆匆應戰,而後滕寒大軍殺出,一路掩殺至黃帝陵,李慶雀被分割合圍,力戰被滕寒親斬於馬下,一代名將就此隕落。

直到接替李慶雀指揮的沐易抵達時滕寒已經佔領了白水城,而大寧燕王權熙也毫不客氣,至九月底拿下延綏五州全境,逼得大陵薛徹只得採取保守態勢。

至此大宣南征與大寧西征第二階段戰事結束。

大宣太和九年三月,蒙琰同時召開第四次大朝會和第二次民情代表大會,確定了南征的國策,同時確定大朝會和民情大表大會五年一次,共同召開。

四月,“兩會”結束,大宣皇帝蒙琰宣佈第三階段戰事開啟,大宣衡南伯鄭希領兵向西支援,至六月十九日與宋季圍困桂州城,向煦逃跑不及,被鄭希生擒,而後押赴成都受審,向煦在袁州的血債到了償還的時候了。

而後鄭希受晉封桂林郡侯,餘賡下令宋季、鄭希兩軍合為一軍,大軍在容桂境內橫掃一片,五月攻陷柳州,六月初吞併梧州,六月底容州不戰而降,至此大楚在容桂只餘欽州一地,宋儉與向烈死守欽州,宣軍久攻不下,成都傳來詔令暫緩對欽州的進攻,鄭宋軍進駐容州,景逸進駐邕州,暫時施行軍管,待政務官入職後交接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