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要求不高,能看懂話本,以後能給孩子講故事就行。

對於吳慧的這些想法,劉婉也沒有對她加以批評和指責,說她不求上進什麼的。

反倒是給根據吳慧的喜好,給她買了很多棉布,針線,鼓勵她給孩子多做一些穿的小衣服。

於是,現在的王家就出現了這樣的情形:

白天,男人外出賺錢,謝蘭花和吳慧忙完了家務之後,一個在廳上,一筆一畫認真地練字。

另一個坐在邊上,眼前放了一個裝針頭線腦的簸籮,正在縫一件孩子穿的小衣服。

兩人各安其事,一副歲月靜好的樣子。

隨著王敬把傢俱慢慢都打好,每個屋裡都裝上了相應的傢俱,床、桌、椅、櫃子,一應俱全。

劉婉屋裡的傢俱也全部都換了新的,面目煥然一新。

王家在劉婉的推動下,一點一滴地發生著變化。

從外面看,除了青瓦頂和一眾民房稍有不同之外,外表看還是一座樸素的農家小院,內裡卻悄悄發生了許多變化。

王孝的養殖場也建成了。

他買了30頭豬,10頭奶牛。100只鴨,100只雞,僱了兩個人來幫忙餵養。

王孝這邊養殖場主要靠購買草料,也不用工人去打草,所以工人還是能應付得來。

村裡的少年現在每天上山光割草料賣給王孝,就能多賺三、五個銅錢,感覺手頭一下子寬裕了許多。

在王孝的養殖場和王敬的木工坊做工的村民,家境也在發生變化,有了穩定的工錢,他們也敢隔三差五吃一頓肉了。

村裡幾乎時不時就能飄起一陣肉香,就連肉販子都比較愛往桃源村跑。

因為他們發現來這裡賣肉,比別的村子賣得快,有的時候甚至一上午一頭豬就賣完了,根本不用到別的村再去晃悠。

後來桃源村就有人做起了專職的屠夫,在村裡涼亭前擺了個賣肉的肉攤。

接著賣魚的也來了,賣菜的也來了,慢慢就形成小集市的模樣。

劉婉還挺感慨的,覺得現在在村裡,要買魚買肉都方便了許多。

谷口鎮上的小炒店,裝修也接近了尾聲。

劉婉在門頭貼出招收夥計的告示,招收的要求不高,身體健康,年齡在16歲以上,沒有從業經驗也可,但要對烹飪有興趣。

劉婉沒想到,一貼出去就引了很多人前來應聘。

劉婉把這家店命名為“王記小炒”。

小炒店有這麼多人應徵,還是挺出乎劉婉意料的。

不過有了上次“吃南北”糕餅店應徵的經驗了,她挑了4個人留下來進行前期的試用工。

說好了,試用工一個月,一個月後如果適應,就可以正式籤契約。

試用工這一個月,她可以仔細考察這些人是不是勤快?有沒有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