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梗只有曬乾了,炒肉才好吃,新鮮的反而沒有那種味道。

劉婉覺得現在需要曬的食材太多了,家裡十幾塊簸籮嚴重不夠用,準備明兒個去鎮上多買一些備用。

只是如果家裡院子如果都用簸籮曬東西,連可以下腳的地方都沒有。

劉婉腦子轉得快,她打算叫王敬打一些木架子,分成八層,每個架位上放一塊簸籮,這樣可以充分利用立體空間。

劉婉和王敬一說,他就懂了。

對於王敬來說,現在手上雖然有好多業務,但對他來講,完成孃親交辦的事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王敬隔了一天,就把劉婉所需要的木架打出來了,第一個樣品亮相後,劉婉很滿意。

有了這種木架,以後就不用到處搬凳子放簸籮了,因為有了高度,也不怕雞鴨把曬的食材糟蹋了。

劉婉這幾天瘋狂收芋梗的舉動,讓孩子們不解。

但當天晚上,劉婉用之前曬乾的芋梗炒臘肉,給他們做了一道下飯菜,大家吃得停不下筷子之後,就再無人反對劉婉低價收購芋梗了。

王敬還可惜地說:

“以前都不知道芋梗還能吃,都是直接扔到田裡,肥田,真是錯過一道美食。”

劉婉笑說:“食材也需要經過調理,漚了肥田自然也是一條路,但是你們要注意,咱們今天可是炒了臘肉,沒炒臘肉,芋梗也是難以下嚥的。”

王敬點頭稱是。

說到臘肉,王敬倒是想起一事,他道:

“娘,方才你上山的時候,謝大伯來家裡,說他家的豬也閹了,最近長勢特別好,他說來看看咱家的豬是不是一樣。

看完了,說,果然這兩頭閹了的豬和以往豬的長勢都不一樣,肉長得快,性情也溫順了許多。”

“呵呵,等殺豬之後,你們會發覺肉的味道更鮮美了。”劉婉道,“不會再有現在的羶味。”

“娘,你怎麼知道得這麼多?”

王敬忍不住又問。

“我以前在孃家的時候看過一本神書,是一位對農業很專精的學者寫的。”

劉婉反正已經暴露了自己會識字的本領,索性就編了這麼個理由。

在這年頭同,知識是極為昂貴的,類似於農業的專著一般不會在民間流行開來。

一來是因為書籍本身就是奢侈品,一本書要印刷出來,成本得好幾兩銀子。

紙張貴,排版貴,人工成本貴,所以現在的書,就像後世的愛馬仕包包一樣,大家都向往都羨慕,但是沒幾個人能拎得起。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底層的老百姓識字的實在太少啦。

一個村子能找出一個半個懂得數十字的人,都可以算村裡的文化人了。

劉婉這麼說,幾個娃一臉恍然大悟的神情。

王敬趕緊問道:“娘,你看的是什麼書,這麼厲害?”

“哦,《天工開物》,宋應星寫的。”

劉婉大言不慚地道。

這書劉婉以前的確看過,裡面講的就是一些關於古代農業上的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