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先看看這個時候的世界局勢吧。

世界仍舊是以晉、楚兩國為核心的對峙局面。收服了齊國後,晉國勢頭正強,以晉國為首的中原聯盟主要有晉國、齊國、宋國、鄭國、曹國、衛國、魯國、邾國、莒國、滕國、小邾國等。

此外還有一個吳國,吳國在晉國長期的扶持下,終成一軍事強國,他們在淮河流域不斷向楚國發起挑戰,楚國的大量兵力被牽制於吳國的挑釁中,兩國戰爭不斷。趙武擔任中軍元帥的當年,即公元前548年,吳王諸樊在侵略楚國的附庸國巢國中意外戰死,此時的吳王由諸樊之弟餘祭擔任。

楚國在英明的楚康王的領導下,國力不斷提升,尤其是近期取得了對吳作戰的大勝,趁勢滅了舒鳩國,對外擴張勢頭強勁。以楚國為核心的軍事集團主要有楚國、陳國、蔡國、唐國、許國、徐國等,以及楚國收服的大量附庸國。此外,西南的巴國、蜀國等與楚國的關係非同一般。

此外還有一個秦國,秦國自秦穆公以後便迅速衰落,至少在東進上是再無半分前進的跡象,被晉國壓得死死的。出於歷史原因,秦國恨透了晉國,所以雖然不敵晉國,但總是抓住一切可能的機會襲擾晉國。此時的國君是秦景公,繼續與楚國保持著結盟的關係。

至於周王室,暫時不去管了,天子周靈王已經快到頭了,誰也不會真正把周天子看在眼裡。

不過,楚國雖然是晉國頭號敵人,但兩國之間表現得還是相當謹慎,雙方心照不宣,儘量避免直接戰爭。雙方互相較勁的主要表現形式還是代理人戰爭,代理人現在對晉國來講主要有東線的吳國以及中原的宋鄭兩國,主要對付的是楚國。魯國和衛國主要對付的是齊國,現在齊國趴下了,那大家也就消停了。

對楚國來講,主要是陳、蔡兩國,對付的是中原的鄭、宋等國,但這兩國很弱,總是被揍。本來楚國與齊國是結盟的,但齊國的齊靈公、齊莊公總是自尋晦氣,結果被晉國揍趴下了,現在楚國少了這個重要盟友。還有一個秦國,但秦國太弱了,至少在晉國面前太弱了。

可以說,相比楚國,晉國仍舊是佔據著主動。一是周王室是支援晉國的。二是中原諸侯總體是歸順晉國的。三是晉國的小弟普通要比楚國的要精幹強大。

趙武冷靜地分析著世界局勢,他很清楚,對晉國來說,真正能夠撼動晉國的是國內的權力鬥爭。他自懂事起便見證了太多太多的晉國權力鬥爭,多少大家族被滅,多少次因為晉國的權力鬥爭帶來的巨大內耗,使秦、楚、齊等國對晉國形成一定的威脅。

對於自己的趙氏家族,趙武更要負起自己這個族長的責任來。趙武很快理清了自己的執政思路:

第一,對天子繼續恭敬,不能失了禮,維持即可。

第二,對中原諸侯,恩威並用。那些個反對晉國的中原諸侯,一定要打服了。所以,趙武一直支援前任中軍元帥範匄的對齊政策,組織聯軍繼續討伐齊國。此時的齊國已經服了。對那些個國內矛盾重重需要晉國出面協調的主場,晉國當仁不讓,履行好諸侯之長的職責。對那些個對晉國有些不滿的諸侯,努力爭取,適當時讓出一定的晉國利益。

第三,對楚國,繼續維護目前的局面,儘量不要直接開戰。實在沒有辦法時,那也只支援代理人戰爭。這裡最重要的是兩個諸侯,一個是吳國,一個是鄭國。對吳國,繼續扶持,現在吳國遭受了打擊,晉國應該繼續提供各方面的援助。鄭國是一個可憐但可敬的諸侯,要好好思考對鄭國的態度,必須讓鄭國對晉國死心蹋地。

第四,對秦國,最好是能夠實現真正的和平,西線之患貌似已經消除了,但那已經是幾十年前的事了,秦國當然也在發展,不能不重視。

所有一思路,歸結於一點,其實便是努力實現世界和平!這正是趙武經歷了長期思考後所希望達到的另類晉國稱霸策略,誰說稱霸非得戰爭?稱霸的真正意義又在哪裡呢?如果能夠實現世界和平,而這個世界和平如果是由晉國主導的,那晉國帶給全天下的百姓是多大的功業?留給歷史那又是多大的貢獻?

但趙武也深知,和平是多麼不易。天下諸侯,到底有多少歷史恩仇,或者說象楚國在深受東線吳國之患的情況下,到底還有多少心思到中原來攪局,趙武需要大量的調研。

趙武擔任中軍元帥不久,便先整治了最不服晉國的齊國,他組織聯軍討伐齊國,迫使齊國徹底歸順晉國。於是,公元前548年,在趙武的運作下,晉平公與齊景公、宋平公、魯襄公、衛殤公、鄭簡公、曹武公、莒犁比公、邾悼公、滕成公、杞文公、小邾穆公在重丘結盟,此次結盟的意義在於以晉國為首的中原聯盟得到了進一步穩固。

這是趙武實現天下和平夢的第一步,即在根本上先團結中原諸侯,為統一各諸侯國的思想奠定現實基礎。在此基礎上,趙武需要進一步加強與周王室的關係。

是的,趙武的天下和平夢,必須要有一個名義上的牽頭人,這個牽頭人,周天子當仁不讓。

趙武派出自己最信任的中軍佐韓起覲見周天子。天子周靈王已經被中原諸侯冷落很長時間了,此次晉國居然遣使來覲見自己,那個高興自然是不用多提了。

令周靈王更高興的是,這一次的晉國來使韓起非常有禮節,絕對沒有以前他所接見過的那些晉國使者的傲慢。是的,韓起就象趙武的影子,他也是低調謙虛守禮慣了,對誰都是彬彬有禮的,更不要說對堂堂周天子了。

趙武給韓起的任務就是恢復向王室進貢。趙武認為,實現天下和平,首先是各諸侯都要有一個共同的信義,那便是尊王。但是諸侯不尊王已經很多年了,晉國作為中原諸侯之長,必須要帶好這個頭。

晉國帶了頭,那接下來便是各傳統諸侯繼續向周王室進貢。周王室從此便有了維持其苟延殘喘的物質利益,你說日漸衰落的周靈王領導下的王室不感動?周靈王一感動便由衷感嘆了一番,最後是給了代表晉國出使王室的韓起予以了高度讚揚:“你們韓氏家族由大夫你執掌,大夫又如此知禮,必然在晉國興盛啊。”

韓起順利回國,趙武很高興。接下來,他要考慮的是對秦國的問題。

對秦國,趙武內心當然是希望化干戈為玉帛。此時的秦國也是苦於被晉國壓制,又總是擔心吊膽晉國再次率聯軍西伐秦國,秦國也正在考慮與晉國和解。

這些情報,趙武早已掌握。所以,趙武執政後,立即密派使者入秦,向秦國表達了晉國願與秦國和好的意願。

這當然令秦國大喜過往。公元前547年,秦國國君秦景公派其弟贏針出使晉國,表達了善意。趙武大喜,安排太傅叔向全權負責與秦國盟誓之事。但誰也沒想到,這本是一件大好事,但晉國內部卻出了點小問題。

這是一個內部爭吵並差點導致打架的事。叔向受命後,當然不敢怠慢,他立即命人去將晉國行人子員給叫來。行人,即外交人員。按叔向的意思,這是外交事務,當然具體得由外交人員來操辦。

但他的命令引起了正在身邊的另外一位外交人員子朱的不滿。子朱當即便對叔向道:“我也是行人,與子員的職位級別是相同的,這事交給我辦就成了,何必要交給子員呢?”

叔向先是看了看他,然後便沒理他。子朱見叔向不理自己,非常惱火,他又追問了兩次,叔向仍舊根本不答理。

子朱終於發怒了,他拔出佩劍便要去砍殺叔向。

叔向也終於發怒了,他衝著子朱喝斥道:“我們晉國與秦國不和睦已經很久了,現在終於有了機會實現兩國和好,這樣重要的事,我受元帥之命,當然要小心從事,不得有半點差錯。子員一切為國家著想,對國君忠心,他辦事沉穩,令人放心。而你卻總是心存私心,我是擔心你將事辦砸,才不願意將差使交給你辦。既然你要因此而動粗,難道我便怕了你不成?”

叔向一邊說著,也一邊拔出佩劍來迎上去。這下把身邊的人嚇壞了,急忙上前將兩人勸開。晉國國內對此事議論紛紛,晉平公沾沾自喜,認為自己的大臣能夠為了國家利益而互相爭鬥,這是好事。但趙武還是認同大夫師曠的見解,師曠認為不管如何,堂堂朝臣,居然拔劍相向,這不是好事。

趙武憂心沖沖,他很敬重叔向,知道叔向非常珍惜與秦國的和平機會,所以辦事小心謹慎,用人也極度用心。但晉國總是有那麼一幫人,為了私心而可能會壞大事。比如這個子朱,他便喜歡借與秦國欲求和的機會索賄。

這都是前中軍元帥範匄執政時留下的一些不良習慣,晉國的各路行人總是在出使他國的過程中,向諸侯國索賄,給晉國留下了不好的國際形象。趙武嘆了口氣,他必須加緊倡導一個新的國際秩序,一個沒有戰爭、各國和平相處、杜絕各種強索賄賂的新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