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武有條不紊地努力將他的世界和平夢給實現了,但這個時候,衛國出事了。

衛國是一個老牌傳統姬姓中原諸侯,其祖上衛武公還曾做過周王朝的卿士。但衛武公以後,衛國便逐漸衰落了。晉國與衛國之間也是恩怨交織的,在晉文公還是公子重耳時,曾經流亡經過衛國,結果得到衛國人冷遇。晉文公出兵伐衛後,接下來借伐曹、救宋,並於城濮大敗楚軍,稱雄江湖。

從此,衛國便徹底歸順了晉國,並且在晉國諸多小弟中,表現的是一個死心塌地奉晉國號令的中原諸侯,參加了任何一次由晉國主導的國際會盟,參加了任何一次由晉國組織的聯合國軍,尤其是在晉國教訓齊國的歷次戰役中,衛國都忠心地追隨著晉國。

在衛國的對外政策中,能夠始終對晉國忠心,這與執政大臣的執政理念是息息相關的。這個時候的衛國執政大臣,正是孫林父。孫林父堅定貫徹著追隨晉國的路線,使衛國成為晉國的鐵桿小弟,所以上百年來,衛國也得到了晉國強有力的保護,在國家發展中也獲得了極大的利益。

對衛國這樣的國家,晉國本來是很放心的,但不料衛國國內卻出事了。出的事,也正是國內發生了政變。引發政變的原因也正是因為執政大臣孫林父太強勢了,自認為與晉國關係融洽是自己的功勞,所以也不把國君放在眼裡。

衛國國君衛獻公當然也不願衛國就被你孫氏給掌控了,於是國君與執政大臣之間便起了衝突,衝突的結果卻是衛獻公失敗了,被趕出了衛國。

衛獻公無奈逃亡去了齊國,孫林父乾脆就另立了一個國君,這便是衛殤公。這是公元前559年的事了。

衛國大夫們對孫林父是敢怒不敢言。衛國朝政由孫林父一手操持,當然也引發了內部矛盾,另外一位牛人寧喜最後與孫林父起了矛盾,他選擇將衛獻公給迎回國來。

寧喜跑到了齊國見了衛獻公,衛獻公對孫林父非常怨恨,他對寧喜說:“臣逐國君,孫氏太過分了。如果大夫你能夠將孫林父給趕跑了,那以後寡人與大夫你共享衛國。一切國政,均交由大夫,寡人只管一個祭祀即可。”

孫林父趕跑了國君,另立新君,按理這是一種非法行徑,是嚴重的違法亂紀行為,晉國作為諸侯之長,應該出面主持公道。但這個時候,晉悼公正患著病,這事便拖了下來。

令衛獻公鬱悶的是,他被趕跑後的第二年即公元前558年,晉悼公居然病逝了。繼位的晉平公又是一個小孩,大權全部被荀偃、範匄掌握著,其餘的各卿大夫又非常低調。再加上,晉國當時重點要對付齊國,所以,衛國的事便被拖了下來。

被拖了下來的其中一個原因便是孫林父與範匄的私人關係非常好。孫林父正是憑藉著自己在晉國公卿大夫中的良好關係,根本沒把衛獻公放在眼裡。反而是那位本來便非法即位的衛殤公,在孫林父的強勢執政下,坐實了衛國國君的寶座。

什麼意思?那就是晉國承認了這位非正常途徑即位的衛國國君衛殤公。這把尚在世的衛獻公當什麼了?衛獻公對晉國很失望,當然最多隻能是傷心失望,你現在都流亡去了齊國,還能做什麼?能做的便是對孫林父的痛恨。

既然你晉國不顧什麼江湖道義了,那寡人便親自動手。在精心準備了十餘年後,公元前547年,衛獻公在大夫寧喜等人的幫助下,殺回衛國,一舉幹掉了衛殤公。

孫林父見勢不妙,便逃亡去了自己的封地戚邑。孫林父知道,憑自己的這點族兵,根本不可能是已經復辟即位的衛獻公所率的衛軍對手。老謀深算的孫林父祭出了絕招:向晉國求援,條件是願率孫氏全族及其封地戚邑歸順晉國。

晉平公一看,喲,天上掉大餡餅了,戚邑那可是世界聞名的重鎮啊,有人來降自己還送了這麼一大塊肥沃的土地,這當然是好事了。

晉平公下令接收戚邑,交派軍隊駐紮。

趙武大驚,他知道這本是衛國家事,晉國老早就應該管管了。但作為諸侯之長的晉國,居然是以接受賄賂的形式管衛國這樣的大事,實在不妥。但是國君已經下令了,他作為執政大臣,只能按照國君的意圖辦。於是,分派軍隊守戚邑。

衛獻公也是氣昏了頭,國土居然被臣子送人了,你個孫林父,不把你滅了寡人不姓姬姓丫去。

衛獻公舉大軍攻打戚邑,戚邑此時名義上是晉國國土,但那是剛接受了衛國大臣孫林父的賄賂得來的,趙武的派兵駐守,那也只是有限的一點兵力,更沒想到衛國居然還舉重兵來攻打。結果是戚邑被衛軍攻破,負責守衛的晉軍將領不幸戰死。

不管如何,衛獻公攻打已經屬於晉國國土的戚邑,那是對晉國的極端無禮。趙武雖然不希望自己執政下的晉國靠這樣的手段獲得國土,但你衛國居然敢出兵惹我強晉,那是不能坐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