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495年,宋軍出動了。但令齊景公火冒三丈的是,宋軍出動根本不是去打趙鞅的,而是去打了鄭國!

原因正如趙鞅所料到的那樣,聯軍之間互有矛盾,宋國由於內部權力鬥爭,有宋公公子逃到了鄭國,被鄭國人接納。現在鄭國剛剛於去年在百泉被晉軍打敗了,宋國認為正好痛打落水狗,於是就出兵攻打鄭國。

這還叫聯盟?趙鞅笑了。鄭國哪裡會想到宋國會在這個時候攻打自己?怒不可遏的鄭國人展示了中原諸侯打不死的小強之威,主動出擊,未等宋軍攻至鄭國境內,直接在宋國境內的老丘打宋軍打殘了。

齊國還有可以指揮誰?對了,魯國,但魯國也出事了。

魯國出的可不是一般的事,當齊國指揮大家去打晉國時,魯國把主要精力放在了防守上!他們加緊修築靠近晉魯交界的莒父、霄邑等城邑上,以防今後晉軍來犯。

此外,魯國還給自己留了個小九九:趁誰也沒有精力來顧及自己,居然出兵攻打了邾國!

齊景公一時也沒去顧及魯國的小動作,但現在需要你魯國出兵攻打晉國了。魯國,輪到你們上了。

但魯國很禮貌地向齊國表達了歉意:對不起,我們魯國實在出不了兵了。理由非常充足:國喪期間不宜出兵。

原來,公元前495年5月底,魯國國君魯定公薨了。魯國人雖然出不了兵,但趕快趁機加強城防建設,於是,又開始修築漆城。

很顯然,魯國就是這鳥樣:要我打晉國,不敢;抓緊機會打擊傳統敵人邾國;再是加強國防建設。

齊景公無語了,看來,那就讓大家先休息休息,希望朝歌城還能守下去。

是的,齊景公需要重新調整部署,象這樣你一槍他一炮這樣的打法,只會給趙鞅各個擊破。

聯軍暫時消停了,趙鞅的大軍繼續圍困朝歌,但有一個地方,一直是趙鞅的心頭大患,必須早點解決。那便是邯鄲。

邯鄲的趙稷怎麼沒見動靜?因為邯鄲軍在一開始追隨範氏、中行氏進攻晉陽和新絳時受到的損失最大,此時趙稷只能龜縮在邯鄲,天天盼著朝歌早點解圍。

好在邯鄲離衛國很近,齊國與衛國聯軍主要部署在衛國境內,趙鞅一時也無暇顧及邯鄲。

現在各路兵馬都被打退了,聯軍貌似暫時消停了下來,那還不快點解決你邯鄲?

公元前494年4月,趙鞅親率一部分晉軍包圍邯鄲。邯鄲守軍兵力不足,趙稷急向齊國求援。齊景公終於坐不住了,親自率齊軍,會同衛靈公,並聯合鮮虞國軍隊,向邯鄲進發。

但是這支聯軍明顯也是要令邯鄲人失望的,因為聯軍雖然組建成功,但最後卻未直接救邯鄲,而是攻佔了邯鄲不遠處的五原。

按照齊景公的意思,聯軍進攻五原,你趙鞅肯定來救。但你趙鞅兵力有限,一半兵馬在圍朝歌,一半兵馬在圍邯鄲,隨便你派哪支軍隊來,勢必解除一處之圍。

只要解了一處之圍,那這場仗就算取得了戰役目的,也就意味著對晉軍的重大勝利。聯軍只要有一場象模象樣的勝利,那一定會提拔各諸侯國計程車氣。象魯國這種蛇鼠兩端的一定會積極加入進攻晉國的行列。

但齊景公想錯了,他面對著的不是一般的人,而是一個叫趙鞅的名將。趙鞅根本不為所動,他與齊景公最大的不同便是,不達目的誓不罷休。

這次他的目的並非五原,而是邯鄲。對邯鄲,趙鞅採取的戰術也是圍而不攻,就困死你。

所以,齊衛兩軍及鮮虞武裝進攻晉國的五鹿也好,佔領乾侯,甚至攻佔棘蒲,趙鞅根本理也不理!

齊景公冷靜了下來,他總算摸清了趙鞅的戰略思路,原來你趙鞅是想把邯鄲和朝歌困死啊。那行,你圍困朝歌和邯鄲,我就不斷攻取你晉國城邑!

對了,朝歌現在怎麼樣了呢?

朝歌自公元前596年被圍困,到公元前493年,已經足足三年了,這三年對朝歌來講那一個字,苦哇。如果說,範氏在朝歌經營多年,已然成了範氏大本營,朝歌城高牆堅,糧草充足,趙鞅的晉軍確實一時攻取不下。但三年了,三年下來,你朝歌還有幾粒糧食?

中行寅知道這樣下去不行,他與士吉射商議了一番,最終決定突圍。

趙鞅冷冷看著朝歌,這幾年來,他在對朝歌和邯鄲兩城的圍困中,已經有了一個全盤計劃:對朝歌也好,對邯鄲也好,都是圍而不攻,因為攻城付出的代價實在太大。

如果兩城想要突圍,那也只留一個方向給你突。朝歌想要突圍,那便放你去邯鄲;邯鄲想要突圍,那便放你去朝歌。隨便你突至哪裡,最終還是陷入包圍!

此時趙鞅見叛軍出城,立即組織猛烈阻截。結果是中行寅在折扣大量兵馬後,好不容易突圍成功,但正按趙鞅所設計的逃跑路線,一路逃到了邯鄲。到了邯鄲,繼續被圍。

朝歌的兵力越來越小了,尤其是朝歌糧食告急,形勢越來越不利叛軍和聯軍了。齊景公豁出去了,他立即在齊國籌備了一千車糧食,由於齊軍主力均在晉國境內,那就交給已經休養了兩年的鄭國護送至朝歌吧。

於是,趙鞅生平最慘烈也最光榮的大戰之一,便在一個叫鐵丘的地方爆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