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晉定公 第17節 敗退晉陽(第1/2頁)
章節報錯
聽說邯鄲氏公然反了趙氏,趙鞅勃然大怒,立即派出司馬籍秦率晉軍前往邯鄲討伐趙稷。
董安於非常著急,他對趙鞅道:“元帥,要平定邯鄲之叛,必須解除後方隱患。邯鄲氏與中行氏有姻親關係,中行氏、範氏極有可能趁機來攻,須作防備。”
趙鞅嘆了口氣道:“按晉法,先作亂者死。為我趙家的事,動用家兵作防範中行氏、範氏之舉,此乃違法啊。只能靜觀其變了,我們後發制人吧。”
董安於真急了,他大聲對趙鞅道:“元帥,所謂後發制人,實乃坐以待斃。既有晉法先作亂者死,那就讓臣來承擔這個責任吧。元帥權當不知,臣準備調動趙軍了。”
趙鞅欣慰地看著這位忠心不二的家臣,知道他是對的。雖然這次是趙氏家族內部的事,但中行氏、範氏一直對趙氏虎視眈眈,就等著你趙氏內部大亂呢。
現在天不佑趙,由於邯鄲氏的反叛,給了兩家天大的機會,這兩家趁機攻趙的可能性非常大!如果沒有必要的防備,到時就麻煩大了。
董安於行動了。他把趙家軍部署在新絳,沿新絳至晉陽間,設定了三道防線,一旦情況有變,可保護趙氏家人平安撤至晉陽。
此時的晉陽,已然是一座固若金湯的大城了。
公元前497年6月,趙氏家族的一場火拼來了,趙鞅根本不把邯鄲放在眼裡,他命籍秦率上軍討伐邯鄲。這兵力足夠了,只要不出意外,幾天便可以拿下邯鄲!
但意外總是要出現的,因為趙鞅萬萬沒有想到,他自以為這是一場家族內部矛盾,對叛了家族的邯鄲氏,自己作為趙氏宗族宗主有著充分的理由派兵平叛。他派出的軍隊是及時的,但軍隊的主將卻選錯了了!
因為司馬籍秦本就是中行寅的人!籍秦,晉國公族大夫,其父親為創造了數曲忘祖成語的籍談。籍秦原本與智氏站在一起,但由於智氏曾經一段時間依附於中行氏,所以籍秦便成了中行氏的人。
籍秦多次追隨中行吳、中行寅討伐鮮虞,平定王室之亂,到了現在,籍秦已經成了中行寅的家臣,只是隱藏得比較深。
血氣方剛的趙鞅沒有去好好對籍秦作一番嚴格的政治考察,他只知道籍秦是智氏的人,此時的晉國中軍元帥正是智躒。
籍秦率軍出發了,但走得很慢。一邊走,一邊把相關情況向自己的宗主中行寅作了彙報。
中行寅聽說趙鞅調動軍隊攻打邯鄲,頓時來了精神:機會終於來了!
什麼機會?中行寅放的長線,此時終於要釣到大魚了。這根長線,正是邯鄲氏,魚餌是自己的女兒,大魚,當然是趙氏家族!
中行寅一邊指示籍秦,大軍到達邯鄲後,對邯鄲圍而不打。待中行寅、範吉射這邊作足準備,與邯鄲軍一起,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直接攻殺趙氏!
這裡要理一理幾個人的關係:中行氏族長中行寅是邯鄲氏族長趙稷的外公,範氏族長士吉射是中行寅的親家,中行寅幾個寶貝女兒,其中一個嫁給了邯鄲氏的趙午,一個嫁給了士吉射的兒子。
也就是說,此時,中行氏、範氏、邯鄲氏是互為親戚關係。
尤其是對中行寅來說,你趙鞅居然出兵攻打我外孫趙稷,於情與理,我這個做外公的得出手相助。
範氏的理由更充分,既然親家與別人打架了,那自己不幫有違人情道義,那就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