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晉頃公 第4節 王室大亂(3)
章節報錯
可想而知,當時周王朝有大把的人因為周景王之死而對單襄公一派是非常不滿的。
最為不滿的,當然是周景王有意立為太子的王子朝。王子朝本就不是一般的人,能夠得到父王賞識的,無論是身體素質、情商、還是謀略、見識都是相當可以的。
其實,在權力鬥爭中,尤其是王位之爭中,主要的可能並非是當事人的問題,而可能是當事人背後的那幫人的問題。誰當王都無所謂,有所謂的是別讓自己的利益受到損失,這便是所謂的當事人背後的一幫人的利益問題。
晉頃公早就接到了王室內亂的報告,八卿會議很快達成一致意見:全力擁護周悼王!
擁護的理由非常充分,因為周悼王是根正苗紅的太子上的位,而王子朝的母親卻是來自楚國的。如果王子朝上位,那楚國便擁有了王室的支援,這不符合晉國利益。
楚國則選擇了擁護王子朝,擁護的理由也非常充分,因為王子朝雖然不是太子,但他是先王周景王欽定的接班人。而且,周景王是被太子黨給弒殺的。
但楚國最大的麻煩是不能光明正大支援王子朝,因為不管如何,現在的天子已經是周悼王了。楚國能夠公然反抗天子麼?楚國只能暗搓搓幫助王子朝。
在楚國的暗中大力支援下,王子朝就造反了。他在一大群舊臣的擁護下,發動兵變,先是將周悼王的軍隊打敗,然後包圍了王宮。
在王宮中苦苦支撐的單襄公見大勢不妙,一邊吩咐加緊防衛,一邊派人向晉國求救。
但王子朝久居王宮,對王宮的形勢非常瞭解,他組織了一支特戰隊,趁夜從狗洞鑽入王宮,劫走了周悼王。
周悼王偏偏此時正生著病呢,當王子朝計程車兵衝進來時,他幾乎沒有任何反抗之力,便被劫走。單襄公無奈,只好率軍突出重圍,徑直向晉國逃去。
晉國早已出兵了,晉國總是在勤王中得到大把好處,現在又得到了勤王的機會。上軍帥中行吳率晉軍向洛邑進發,正好接納了惶惶如喪家之犬玩命般逃向晉國的單襄公等一班人。
中行吳二話不說,安頓好單襄公等人後,下令全軍擺出進攻戰鬥陣形,全力向王子朝所率軍隊衝擊。
王子朝正追得興起,眼看要被追上了,突然前頭塵土飛揚,大批晉軍掩殺過來,這哪裡是對手?全軍潰敗,王子朝率殘兵倉皇而逃。
晉國再一次平定了王室叛亂?現在還沒有,但至少是迎回了天子周悼王。周悼王本可以安心當天子了,但這又是一個短命的主,沒過幾天便崩了。由於沒有嫡子,再加上王室正亂,最後由其弟弟姬匄繼位,這便是周敬王。
當上天子的周敬王非常尷尬,因為他的弟弟王子朝也自稱為王了,周王朝在這個時候再次出現二王並立的局面。與以前的周平王、周攜王二王並立一樣,其背後都各自有強大的勢力在支援,當時鄭國、晉國、衛國、秦國等國支援的是周平王,以虢國為首的支援的是周攜王。
現在呢,以晉國為首的支援周敬王,以楚國、鄭國為首的則在支援王子朝。王子朝雖然剛剛被晉軍擊敗,但他的實力猶存,晉國軍隊一撤,王子朝便率軍向洛邑發起了猛攻。
洛邑根本無法抗衡,周敬王倉皇出逃至洛邑王城東邊的下都。晉國氣極,本想立即出兵攻打洛邑,但天下輿論貌似有些不利,畢竟周景王明確表示要立王子朝為太子,而且周景王是在田獵中被弒殺。直接攻打洛邑,可能一時得不到大多數諸侯的支援,而且洛邑城高牆堅,晉國犯得著玩命麼?
更要命的是,晉國名將、上軍帥中行吳居然在這個時候不幸病于軍中!晉國這十年來,幾乎凡是帶兵打仗的事,都是中行吳在擔任前線總指揮,此時晉軍突喪這員帥才,晉國內部必然作八卿人事調整,稍有不慎,便要引發內部權力鬥爭。
但兵還是要出的,先保護住天子再說吧。於是,晉國再次出兵,史料稱晉軍兵圍郊邑,即周敬王落腳之處。所謂兵圍郊邑,其實是出兵保護郊邑,使王子朝不能繼續進攻周敬王,這也算是幫助周敬王暫時在那裡站穩了腳跟。
王子朝因為晉軍干涉沒有乘勝追擊並徹底消滅周敬王,在一幫周王朝舊臣的擁立下,王子朝就在洛邑稱王。由於郊邑在洛邑東,所以歷史上稱周敬王為東王,稱王子朝為西王。
好笑伐?同在洛邑城,周天子同時有兩個。這裡必須要說是,王子朝是雖是庶長子,但他是先王周景王欽定的接班人,在朝中自然擁有大批的支持者。
必須要講的一個人便是大名鼎鼎的老子先生,就是那位著《道德經》的老子,當時相當於周王朝掌管典籍的國家圖書館館長,應該便是一位堅定的擁護王子朝的人。不過,老子是王室風雲裡的重要人物,這裡我們暫時不講了。
王子朝不但在朝中擁有支持者,在諸侯中也是有支持者的,比如鄭國和齊國。
鄭國就認為王子朝才是真命天子,你王子猛算什麼?一沒當過太子,二沒受命先王,卻被擁立為天子?
齊國呢?齊景公的想法更直接,只要是晉國支援的,他就反對。因為齊景公謀劃著他偉大的齊國復興,他不但需要展示齊國的軍力,更要收服中原諸侯,從而一舉與晉國抗衡。這些我們等會再講。
真替周文王周武王這樣的明主感到遺憾,現在的周王朝真不是東西,王室都衰落成那個鳥樣了,在春秋江湖各諸侯面前半點威信都沒有,但內部爭鬥起來卻一個比一個牛。就這樣,今天,東王打西王,明天,西王攻東王。洛邑一個彈丸之地,兩個王就這樣死磕著,洛邑以及周邊各城邑的民眾紛紛逃離家園。
本來,晉國應該履行其中原諸侯聯盟盟主的職責,發兵立即打擊西王,但這個時期,無論是中原諸侯還是晉國內部都非常混亂,所以,無論是晉國還是其他諸侯根本沒有精力騰出手來干涉,或者說,有的諸侯根本就是盼望著王室大亂,盼望著天下大亂。
就這樣,自公元前519年起,春秋時期的周王朝,迎來了二王並立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