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上任的中軍元帥魏舒給人的感覺是更加謙虛好學、更加聽取他人的意見了,這一次便是聽取了女寬和閻沒兩人的意見,把已經接受的女樂退給了行賄人,從而保證了辦案的公正公平。

公元前514年,魏舒聽說都城新絳的郊外出現了龍。龍在那個時代到底是什麼?實在無法考究,如果說是大蛇,那大蛇出現的機會應該是很多的,而且,關於蛇本來便是有史料記載的,蛇與龍應該不是同一種生物。

象後來楚國的葉公他喜歡龍,但史料記載的就是他喜歡龍,而不是喜歡蛇。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十二生肖,即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這十二種動物,其他的我們都見過,但唯有龍是沒見過的。而且,十二生肖裡有明確的蛇,所以,龍與蛇肯定不是同一種生物。

但龍肯定不是我們現在認知上的那種生物,角似鹿、頭似駝、眼似兔、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這種九種生物的雜合物,是到了宋代時才有人描繪成這個樣子的。

而且,關於龍,古人不但明確告訴我們有龍,而且龍分很多種,如青龍、應龍、黃龍、虺龍、虯龍、螭龍、蛟龍、火龍、蟠龍、雲龍、望龍、行龍、魚化龍、蜃龍、角龍等等。這些龍,有的是依據龍的外在形象特殊而命名,有的是根據龍的成長不同階段給予不同的稱呼,有的是依據龍的活動狀態給予的稱呼,一句話,龍在遠古時期,貌似是存在的。

因為許多關於龍的事,是記錄在各國的史冊裡的。我們知道,當時的史官有一個基本要求,那便是太史直筆。為了直筆,史官連命都可以不要。晉國便出現過史官董狐直筆的故事,硬是將趙盾弒君給記了下來。

在這樣的情況下,史官能夠記錄有龍出現,那這個龍一定是存在的。而且,能夠讓史官屈尊記錄的事,一定是大事,或者是稀罕的事。春秋時期,龍已經很稀缺了,因為記錄龍的史料並不多。

鄭國的史官記錄過兩次,一次是鄭莊公死後,他的兒子爭奪國君之位,在鄭國都城的南門外出現過兩條龍打架。再就是公元前523年鄭國發生洪災,史官又記錄了龍打架的事。然後是這一次,新絳出現了龍。反正春秋各國史料所記錄的關於龍的現象的事,沒多少次。

物以稀為貴,所以這一次新絳發現了龍,史官記錄了下來。當時晉國的史官叫蔡墨,魏舒聽說自己剛剛當上中軍元帥,新絳便有龍出現,當然很高興。當然,可以相信的是,當魏舒聽說後再跑去看龍,估計龍已經遠走他方了。

魏舒於是便去找蔡墨,兩人大談了一番關於新穎出現龍的事,最後魏絳感嘆道:“看來,蟲類中龍是最聰明瞭,因為人類不能活捉他。”

蔡墨搖搖頭道:“依下官看,不是龍聰明,而是現在的人類不聰明瞭。因為龍是曾經被活捉過的,古代還有專門負責養龍的豢龍氏、御龍氏家族哩。”

魏舒立馬來了興趣,道:“我也聽說過這兩個家族,但是對這兩大家族的淵源都知之甚少,請太史賜教。”

蔡墨見元帥這麼虛心,也很高興,自己頭腦裡那點貨,乾脆都搬出來吧。蔡墨道:“以前,有飂國的國君飂叔安的有一個後裔,因為喜歡龍,龍也喜歡到他家裡去。他對龍的特性很瞭解,所以就掌握了餵養龍的技術。帝舜知道後很高興,專門任命他為馴養龍的官職,並且賜以董姓,以豢龍為氏,鬷川為封他,人稱董父。

這便是豢龍氏的淵源了。到了夏王朝孔甲為帝時,得到了兩條龍,但那個時候已經沒有豢龍氏了,孔甲居然找不到會養龍的人,正著急呢,這時來了一個叫劉累的陶唐氏後裔,自稱曾經向豢龍氏學習過馴養龍的技術。孔甲大喜,便將龍交給他養,並賜氏御龍,還把豕韋國封給了他,這便是御龍氏的淵源。

但是,劉累的養龍技術實在不怎麼樣,結果把孔甲的一條雌龍給養死了。劉累便瞞著孔甲,將死掉的龍製作成龍肉羹進獻給孔甲。孔甲吃後覺得這味道太好了,就命劉累再次製作。

劉累哪裡提供得出?他又不敢殺了那條雄龍,於是只好逃亡去了魯縣。如今,我們晉國的範氏就是他的後代。”

“哦,範氏來源於御龍氏啊?”魏舒非常感興趣。

蔡墨解釋道:“劉累源於陶唐氏,受賜御龍氏。至了他的後代劉樹鴻起便有了唐杜氏,唐杜氏後裔杜隰叔自周王朝逃亡至我們晉國,後來擔任晉國士師一職,其後裔以士為氏,這便是士氏。因為士會封邑於隨、範等邑,故又有了隨氏和範氏。所以說,現在我們晉國中軍佐範鞅大人,其祖上便是劉累。”

魏舒繼續問道:“那為什麼現在龍沒有了呢?”

蔡墨嘆了口氣道:“那是因為歷代管理龍的官員不盡職啊。天下事物都有其管理者,管理事物的官員應該勤勉履職,將其管理範圍內的事物管好。如果沒管好,那事物自己便只好潛伏起來,抑鬱不能成長。下官認為,現在龍正是潛伏了起來因為現在已經沒有管龍的官員了。”

魏舒奇道:“請太史講詳細些,怎麼會廢棄了管龍的官職呢?”

蔡墨道:“以前,有職掌金木水火土這五行的官員,稱五官。這五官是世襲的,繼承其姓氏,封爵為公爵,享受神之祭祀,即五行之神,地位非常高貴。

五行之神被供奉於土地神廟和五穀神廟中,其中木官叫句芒,火官叫祝融,金官叫蓐收,水官叫玄冥,土官叫后土。龍屬水生,但水官被廢棄了,所以龍便潛伏起來,從而很少被人看到,更沒法被人活捉了。”

魏舒問道:“對了,現在土地廟和五穀廟裡祭祀的五行之神,是屬於哪一代帝王的五官?”

蔡墨回答道:“分別來自於三代帝王。一是少皞帝,任命叔叔重為句芒,負責五行中的金行;叔叔該為蓐收,負責五行中的木行;任命叔叔修和叔叔熙為玄冥,一起負責五行中的水行管理。這便是其中的三個五官。

二是顓頊帝,任命兒子犁為祝融,負責五行中的火行;三是共工任命兒子句龍為后土,負責五行中的土行。這便是其中的兩個五官。加起來共是五官之神,享受五種祭祀。”

魏舒聽著是心悅誠服,對太史蔡墨之淵博知識佩服得五體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