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秦國人是血性的,也是好鬥善戰的,連續兩次敗於你晉國,這口氣必須得爭回來!

這是秦國國君秦穆公的想法,也是秦軍統帥孟明視的想法,更是秦三軍將士的想法!樣的想法,註定了秦國還要來報復!

晉襄公確實得作好準備了。既然你秦國人是必定要來報復的,那寡人還不如趁你新敗,再踩你一腳!

公元前625年冬,晉襄公向中原的宋國、鄭國、陳國三個諸侯國發出了通知,要求三國率軍與晉軍組成聯軍,討伐秦國,一舉攻取了秦國的汪邑和彭衙兩地。

晉襄公時代的晉國,確實太強大了,西線可以說是牢牢壓制了秦國;南線則是牢牢壓制了楚國。東線呢?東線還有大把的事要處理。比如衛國,衛國居然趁晉國將主要精力對付秦國時發動襲擊,這還了得?

晉襄公準備討伐衛國的訊息傳到了衛國,衛成公慌了,他立即去找陳國國君陳共公,因為陳共公曾經保證過,一旦晉國來討伐衛國,陳國將為衛國去說情。

陳國為何有這個底氣?說起來也是挺搞笑的一件事,城濮之戰以後,原本是楚國陣營的陳國投了晉國,甚至所有的中原諸侯都投了晉國。其中許國卻夾在中間很難做人,許國一開始也是投了晉國的,但迫於楚國軍威,不得已與楚國繼續保持聯絡。

這惹怒了晉國,於是,晉國組織一幫小弟教訓許國,迫使許國重投晉國。

楚國可不是吃乾飯的,楚軍很快北上,很快降服了陳、蔡兩國。

晉國也不甘示弱,於是便出兵討伐陳、蔡兩國。陳國與衛國是百年友好鄰邦,陳國見晉軍前來,便向衛國求援。衛國本就對晉國不服,見好朋友受欺負,於是出兵攻打晉國。

但晉國沒有立即報復衛國,是因為衛國攻打晉國時,西邊的秦國也出兵進攻晉國。

在這個過程中,衛國國君衛成公其實是很擔心的,因為他知道衛國根本不是晉國的對手。向晉國叫板,無非就是出口惡氣,展展衛國人的剛性而已。

陳國、蔡國暫時投向楚國那是迫於楚軍之威,楚軍一撤,兩國都又投向了晉國。反正在那個時候,對那些弱小諸侯來講,在大國爭霸的國際局勢面前,就認定一個原則:誰的大腿粗,便抱向誰。

陳國很積極地參與晉國主導的各項國際活動,取得了晉國的信任,所以這一次晉國決定出兵教訓衛國,陳國便為衛國活動了起來。

具體的方法也是令人大跌眼鏡的:陳國建議衛國逮捕執政大臣孔達,把孔達交給晉國處理,衛國主動請罪,表足態度即可。

於是,晉襄公正待出兵時,突然衛國派人來請罪了,還帶來了衛國執政大臣孔達!

衛成公的使者對晉襄公說,不是衛國自不量力主動得罪晉國,而是這個叫孔達的傢伙,私自調兵侵犯晉國。

現在衛國已經將他逮捕了交給晉國,是殺是剮全由晉國決定。今後衛國將堅定地跟著晉國走,請晉國務必要原諒。

這一頓忽悠,晉襄公還真的放過了衛國。因為晉襄公要的不是滅了衛國,而是要讓包括衛國在內的所有中原諸侯都服服貼貼。不但要服貼,還要對晉國的命令表現出極強的執行力。

現在晉國主要有兩大敵人,一是楚國,二是秦國,都是相當強大的諸侯,單靠晉國自身的實力,如果不聯合中原諸侯建立最廣泛的以晉國為首的中原聯盟,晉國遲早要被這兩國給拖垮的。

要對晉國的命令表現出極強的執行力,包括大家要主動、及時向晉國朝見,晉國發出通知開會時,大家都要來,發出號令去攻打某個諸侯國時,大家也都要來。

不但要來,而且還要國君親自來,國君不親自來則表示對晉國不夠尊重,不夠尊重便要予以處分。

象魯國,便面臨著一個處分。

原來,公元前627年,魯國國君魯僖公薨了,按規定,一國發生國君去世、新君即位等重大事件時,必須向盟國通報,當然也必須向盟主彙報。

但新任國君魯文公因為要處理國家大喪實在太忙,所以沒有親自赴晉國向晉襄公彙報,只是派出卿大夫公子姬敖出使晉國。

晉襄公處理完了一大堆事後,魯國的這個問題線索還沒有處置完畢,現在騰出手來要教訓魯國了。

晉襄公之所以必須教訓魯國,那是為了維護晉國霸主權威的需要!父親晉文公以及歷代晉君好不容易把一個強大的晉國交給自己,無論哪一方面都要將晉國維護好。

所以在晉襄公時代的晉國,真的很忙很忙,單單史料記載的事件便相當多。而關於魯國的事,則記載得更為詳細。因為史料中有一部份量很重的《春秋》,這正是魯國人編寫的。

聽說自己將要受處分,魯國國君魯文公慌了,他馬上作出補救措施:帶了大把的財物去晉國朝見晉襄公。晉襄公一看,喲,服軟了啊,但總不能這樣放過你魯國吧,太傅,你辛苦一趟,去接見一下魯侯吧。

公元前625年4月13日,陽處父受命,在晉國接受了走了將近一個月才到達晉國的魯文公的朝見。這代表什麼?這代表晉國正式開啟了大夫級別的官員接受諸侯國國君的朝見之先例!

按理,這是非常不禮貌的,你晉國再強大,大夫就是大夫,人家國家再弱小,那也是諸侯啊,兩國的外交活動,必須講究一個外交人員地位上的平等。你晉國太霸道了吧?

但晉襄公就是要立威,而且晉襄公也太忙,老是把精力放在接見各國國君一系列繁文䋈節的朝見禮儀上,寡人治什麼國理什麼政?

晉襄公此舉不但開啟了在晉國,由大夫接受諸侯國國君朝見之先例,還開啟了在整個春秋江湖,由大夫接受其他諸侯國國君來本國朝見之先例!

有了第一次,便會有第二次第三次,然後對晉國來講,便形成了一個慣例。過了兩個月,即公元前625年6月,晉襄公在垂隴(今河南鄭州市西北)召集了一個小規模的諸侯會盟,參加的國家有魯國、陳國、鄭國、宋國。

這一次,晉襄公依舊沒有親自參加,他派出了大夫士穀全權代表自己。

士穀是晉獻公時期赫赫有名計程車蒍之子,這裡開始登上春秋江湖舞臺,在接下來的晉國風雲中,士氏家族將繼續著先祖的榮耀,我們後面詳細會講到。

這次會盟主要商討的是衛國居然入侵晉國該受何種處罰的問題,就在這次會盟中,陳國替衛國講了好話,再加上衛國逮捕了執政大臣孔達,並交給晉國處置,所以晉國最終放過了衛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