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晉襄公 第7章 晉襄公 第14節 華而不實
章節報錯
但現在晉襄公很忙,人事問題不是小事,得從長計議,而且晉襄公這個時候還在服喪中。
前面我們講過,晉文公薨後,晉襄公需要服27個月即三年之喪。三年之喪,又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第一年喪期,叫小祥;第二階段叫第二年喪期,叫大祥;第三階段即三年喪期滿,叫喪滿。
在小祥期,如果不是為了自衛,一般國君是不能夠討伐他國的。而晉襄公在小祥期,便連續發動了崤之戰、箕之戰。當然,這兩次戰役,其實都是敵人進犯在先。
崤之戰,秦軍不打招呼取道晉國,再是滅了晉國附庸國滑國,晉國當然可以反擊;箕之戰,白狄武裝先是進犯了齊國,再是搶劫到了晉國,晉國也可以反擊。
晉國的主要敵人是楚國,此時正是楚成王晚年。楚國在城濮大戰敗於晉國後,失去了對中原諸侯的控制,也意味著楚國已經從中原爭霸中敗下陣來。
但楚成王是一位文治武功的楚國國君,他當然不甘心就此認輸,他一直在等待著機會與晉國再幹一架,試圖扳回一局,從而形成兩雄相爭的國際局面。
晉文公去世、先軫戰死的訊息先後傳到楚國,楚成王大喜,而最新的訊息又傳來:晉國聯合鄭國、陳國討伐了許國!
許國本在城濮之戰後歸降了晉國,但許國離楚國實在太近了,可以說是被楚國牢牢控制著的,你許國想要投靠晉國?沒門!
在楚國的利誘威逼之下,可憐的許國只好繼續與楚國保持著一定的聯絡。
但這事被晉國知道了,你小樣的小小許國,居然敢私通楚國?晉襄公大怒,於是便組織了晉、鄭、陳三國聯軍討伐了許國。
在楚成王看來,許國是目前楚國目前在中原唯一的小弟,怎麼可以隨便被你晉國欺負?既然你晉國來欺負咱大楚的小弟,那咱大楚就欺負一下你晉國的小弟。
晉國的小弟很多,楚成王命令楚國令尹鬥勃率楚軍北上,先是討伐了陳國,然後討伐了蔡國,再是兵鋒北指,目標是鄭國。鄭國地處中原核心,是兵家必爭之地!
楚國的這一套組合拳打下來,陳國、蔡國本就是楚國的傳統盟友,再說是因為打不過你楚國,而不是主動投靠你楚國。所以陳國和蔡國立即宣佈,歸降楚國。
鄭國也是楚國的傳統盟國,楚成王手裡還有一張王牌,那便是流亡在楚國多年的鄭國公子姬暇。現在的鄭國國君是鄭穆公,那是個親晉派,楚成王的目的就是狠狠打擊鄭國,逼迫鄭國國君鄭穆公下臺或者乾脆殺了得了,扶持公子姬暇為鄭國國君,從而穩固鄭楚同盟關係。
如果能夠實現以上願望,那楚國在中原的勢力範圍又擴大了不少。晉襄公能放任楚國人這麼幹麼?當然不能,太傅陽處父受命率晉軍出征。
這次晉襄公的用人非常令人不解,因為我們知道,晉國現在共有五軍,中軍、上軍、下軍、新上軍、新下軍,每軍都各自有帥佐(除上軍帥狐毛已經去世),陽處父根本不是五軍的帥佐,怎麼讓他領兵與楚軍作戰?
可能全世界的人們都不理解,但陽處父卻非常理解。這個陽處父也算是晉國一大牛人了,我們先簡單介紹一下這個陽處父。
陽處父原為晉國大夫,公族人士,陽氏,名處。因其封邑在陽邑,即今山西省太谷縣陽邑村,故以陽為氏。前面我們講過,古人往往有姓名最後加一個“父”字,是後輩人對其的一種尊稱。
但在當時,如果不是陽處父的後人,人們稱呼他當然是陽處,即他的名,或者陽大夫、陽太傅這樣帶官職的。
陽處父在史料記載的事蹟不少,其中有一個成語“華而不實”便是因陽處父而誕生的。
據說,有一次陽處父出使到衛國去,回來時路過寧邑,便在寧邑的驛館過宿。驛館的館長叫寧贏,見陽處父風度翩翩,談吐不俗,再加上又是諸侯之長晉國的太傅,認定陽處父是一位極具德行的人,便與妻子商議後決定追隨陽處父,希望能夠走上一條光明的仕途。
陽處父很高興地收了他,帶著他往晉國走。但到了溫邑後,寧贏便告辭了陽處父,回到了在寧邑的家。
寧贏的妻子很奇怪,問他:“夫君怎麼回家了?你不是跟著陽大夫了嗎?難道他不肯收留你了?”
寧贏嘆了一口氣道:“別說了。我以為陽處這個人德行一定很高尚,但這幾天接觸下來,我發現陽處這人太過於高調。其實有德行的人高調一點也沒關係,但需要配合溫和的性格才行。可陽處不但為人高調,性格也極其剛強,說話過於直率,與他風度翩翩的外表一點也不相符,是一個華而不實的人啊。我擔心跟著他以後可能被惹禍上身,還是早點離開他為妙。”
成語“華而不實”便是典故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