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國中軍帥荀偃想想這樣班師實在不划算,為了進一步樹立自己在晉軍中的威望,他命令多搶許國幾個城。但意外發生了,搶著搶著,居然搶到了楚國的地盤!

於是,晉楚之間的一場戰爭,湛阪之戰就這樣爆發了。但這場戰役,確實不是晉國預謀著要去討伐楚國,只能說,這是一次誤打誤撞而已。主要原因在於晉國中軍元帥荀偃對於地理知識學習不夠,搞不清許國和楚國的地界,在討伐許國時把戰火燒到了楚國邊境。

公元前576年許國投靠楚國以求庇護時,楚共王是將楚國方城之外的葉地給了許國的。葉地離楚國最堅強的堡壘方城很近,聯軍哪裡搞得清許國地盤和楚國地盤?

據說,許國遷居的葉地,離楚國重鎮方城僅三十里遠,楚國將許國放在那裡,本就是讓許國成為方城之外的遮蔽重鎮,承擔著為楚守衛方城之外的義務。許國也是正是因為如此,才對楚國的算盤產生不滿,比如就在這裡,許國經常遭受來自鄭國的侵略。

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聯軍攻打楚國,其實可能是誤打誤撞。因為歷史上,晉楚兩國江湖爭霸百年來,雖然有過幾次大仗,但都不在兩國本土作戰。兩國都把握著一個度:不能過度去捋對方的虎鬚。

荀偃不是傻瓜,他當然知道這個道理,所以要說他率領聯軍主動進攻楚軍的可能性是不大的。但事實卻是聯軍確實侵略到了楚國境內。

本來嘛,楚國國君楚康王對許國很不滿,心想,你自己跑到晉國去討了這一頓打回來,我也懶得管你。但現在晉國佬居然來打我大楚了,這怎麼可以任其胡來?

楚軍出發了,領兵的是公子熊格。聽說楚軍出動了,荀偃大吃一驚,忙命令聯軍撤退。於是,聯軍後撤至滍水以北的湛阪(今河南平頂山市北的新華區一帶)。

荀偃這個後悔啊,本是打打只野兔,結果卻惹來了老虎。此時的荀偃真正到了騎虎難下的尷尬境地,進軍則意味著與強大的楚軍正面交鋒,萬一打個敗仗,那自己真正玩完。撤退意味著怕了楚軍,回去後照樣吃不了兜著走!

糾結中,荀偃還是認真看了看地形。從地形上看,聯軍佔據湛阪,背靠巴山,西通洛邑,北過汝水即達鄭國。居高臨下,以對方城,可謂進可攻退可守。

反觀楚軍,若要進攻,則需仰攻,若要撤退,則需渡過湛、滍兩水,十分不利。

“那就固守吧,最好是兩軍別交鋒,到最後大家心照不宣各自撤軍。”荀偃求老天保佑,這是最好的結果。

荀偃哪裡知道,楚軍統帥公子熊格根本不是帶兵的料。按理晉軍後撤,從戰略上講,說明晉軍不想與楚軍決戰,既然如此,那便屯兵方城與晉軍對峙即可,晉軍遠道而來,糧草撐不了幾天。

從戰術上講,主動去進攻聯軍,地形劣勢明顯,不宜楚軍進攻。

但熊格這個楞頭青楞是將帥旗一舉,好象舉著好玩似的,結果全軍發動了進攻。春秋時代的戰役,戰車無疑是關鍵的,你楚軍駕著戰車向上坡衝鋒,而聯軍卻從湛阪高地俯衝下來,結果可想而知。

荀偃帶兵打仗多年,他哪裡會想到楚軍傻呼呼會來仰攻自己?這樣打仗豈不是自己找死麼?戰場上居然能夠出現這種如天上掉餡餅一樣的良機,荀偃再不濟也不可能把握不住啊。

荀偃大喜過望,他也不需要什麼戰術,他舉著帥旗一揮:“兄弟們,衝啊!”

聯軍自高而下全線湧上,排山倒海般殺向楚軍。楚軍是仰著頭進攻,聯軍是自上而下發起衝鋒,楚軍豈有不敗之理?戰役經過極其簡單,史料記載,楚軍大敗,熊格率著殘兵敗退方城。

荀偃做夢也沒想到,自己所率領的聯軍對楚軍這一戰的勝利居然來得那麼容易!見楚軍敗退,便指揮聯軍全線追擊,並全力向方城進攻。

但荀偃哪裡想到,剛取得勝利的他已經犯了致命的錯誤。

湛阪戰場上,晉軍藉助了居高臨下的地勢,一舉擊潰了楚軍。但進攻方城,聯軍則沒有任何的戰場優勢。

方城是什麼?早在公元前678年,楚國在北上兼併南陽盆地諸國之後,東北出伏牛山餘脈與桐柏山餘脈之間隘口,從鄭國手中奪取原屬應國的汝水以南滍水兩岸地盤,在伏牛山餘脈與桐柏山餘脈之間隘口築起方城,以控制隘口,稱為“方城塞”。

為把方城塞經營成楚國的重要戰略軍事要地,楚國從方城塞東西處拉出單體城牆與隘口兩側的伏牛山餘脈與桐柏山餘脈相接,堵住隘口,作為楚國對新佔領區的縱深防禦工事,這就成為最早一段楚國長城。

從地形上看,楚國把這一帶已經經略成了以楚國為本位,方城塞以南南陽盆地的“方城內地”、方城塞以北新佔領的汝水以南、滍水兩岸區域的“方城外地”。那是楚國最有象徵意義的戰鬥堡壘,是楚國最堅固的軍事重鎮,楚國為了對抗晉國,經營方城多年,哪是你荀偃輕易拿得下的?

楚軍藉著方城地理優勢,利用弓弩輕鬆防守。進攻方城的聯軍受挫嚴重,死傷慘重。

荀偃眼睛都紅了,他準備再次命令進攻,士匄拉住了他:“元帥,我們此行的目的不是與楚軍決戰,而是討伐許國。現在戰略目的已經達到,還順便擊敗了楚軍。如果我們強攻方城,方城守備森嚴,一時難以攻下。如果楚國援兵自許國而上,再轉而南下,那我軍將陷入包圍,元帥不可不防啊。”

荀偃聽著是汗出來了,自己怎麼那麼犯混呢。此時見好就收才是上上之策啊,於是接受士匄意見,調整部署,不再攻打方城。

不打方城了,荀偃率聯軍掠奪了方城周邊一些楚國城邑,然後再次折向許國,率聯軍將許國徹底搶劫了一次。

史料記載,聯軍“伐許而還。”至此,楚晉湛阪之戰告終,結果是晉國取得了象徵性的勝利。之所以說象徵性勝利,是因為晉國率領的聯軍雖然在與楚軍的正面交鋒中先取得了勝利,但在進攻楚國戰略重鎮方城時受挫而損兵折將,而楚國採取守勢,使晉國為首的聯軍僅僅在防線外燒殺搶掠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