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晉楚邲之戰中,還湧現了許多令人感嘆的故事,這裡,我們慢慢說來。

趙旃雖然是一個楞頭青,但也確實是一個有勇氣的傢伙,沒有勇氣,他是不敢跑到楚軍營前去喝酒唱歌的。他卻敢了,對於一員戰將來講,這便是勇氣。不但有勇氣,而且也有些智慧,並且很懂尊敬長輩。

被楚莊王追著屁股了趕了一陣後,趙旃終於逃出了險地。此時晉軍已敗,趙旃也只好往黃河岸邊跑。

突然趙旃發現前面晉軍有一乘戰車拋錨了,車上坐的正是他的堂叔趙同和趙括,他們的戰車車輪子壞了,於是只好拋錨。

趙旃趕緊跳下戰車,大叫道:“叔父們,快,你們上我的戰車。”

“那你自己呢?”趙括問。是的,戰車是有標配的,超載容易翻車,趙旃將自己的戰車給了趙同和趙同,自己便沒了戰車。在逃跑中,戰車是很重要的,四馬拉著的車,肯定要比兩條腿的人跑得快。

“沒事,我跑得快,可以輕裝快跑。”趙旃大大咧咧地說,然後,抽了馬屁股一鞭子,戰車載著趙同和趙同就跑遠了。

也許,對趙旃來講,失去戰車便意味著自己可能要死在這個血腥的戰場上。趙旃不是不怕死,他是覺得很遺憾。一心想與楚軍決戰,結果真正的決戰來了,而自己卻是潰敗的一方。而究晉軍落敗之因,反倒是自己貌似成了罪魁禍首。

趙旃很遺憾,也很不服氣。這是一位勇敢的將軍,他的志向便是象趙衰、趙盾這些趙氏牛人那樣,成為晉國曆史上響噹噹的人物,至少要成為晉國政壇上卿一級的高階領導。

但一直以來,貌似有些不得志,至今才是一個公族大夫,連軍中大夫都不是。

與他同樣有這心結的,便是魏錡。這便是這次大戰前,魏錡和趙旃主動挑釁楚軍,扮演著不服軍令的角色。其實在這兩位將軍的心裡,他們需要戰功,唯有戰功,才是他們今後走向更高權力位置的臺階。

儘管歷史對他們在邲之戰中的冒失行為作出了批評,但他們都是勇敢的將軍,都有著閃光的一面。比如趙旃,將生的希望讓給了自己的親人,而自己則從容走向死亡。

但老天沒有拋棄他,為避開晉軍追殺,趙旃轉過一片樹木,正好發現晉軍大夫逢伯駕車經過,車上坐著的正是逢伯的兩個親生兒子。於是便大叫“逢大夫,逢大夫”。他想搭他們的車。

上陣父子兵、兄弟兵,在春秋戰場上那是很常見的,因為上戰場是要有資格的,只有“國人”才有這個資格,而奴隸、農民等是沒有這個資格的。這個狀況,到了戰國,因為戰爭越來越頻繁,戰局越來越大,所需兵力越來越多才得以改變。

逢伯其實老早看到了趙旃,但自己的車已經滿員了,於是便低聲對兩兒子說道:“不許回頭,不許答應,假裝沒聽到。”

誰料他不叮囑還好,一叮囑反倒惹得倆兄弟好奇心起來:是誰啊,令父親那麼緊張?

於是,兩兄弟都回了頭,一看,哇,是大領導趙旃喂。於是都對父親叫道:父親父親,是趙旃趙大夫在叫我們呢。

逢伯又氣又急,然後便長嘆一聲:“天絕吾後也。”

在這樣的情況下,他不可能不停車。因為如果明明知道趙旃叫了他,他不予理睬,萬一趙旃苟活了下來,那他回到晉國後,肯定會對自己以及自己的家族以殘酷的報復。趙家人,自己怎麼惹得起啊。

逢伯流著淚低聲罵自己的兩個兒子:“不聽父親言,吃虧在眼眼。後果你們自負吧。快下車,給趙旃大夫讓位置。明天,老夫就來這裡為你們收屍吧。”

趙旃上了車,逢伯的兩個兒子下了車。逢伯回頭看了看自己的兩個兒子,再罵了一句:“機靈點,老大,你一定要互相保護好老二。老二,你要聽你哥的話。”

有人要問了,這個逢伯也是的,既然明明知道兩個兒子會死在戰場,那為何不留下一下,車上不是可以坐三人的麼?

這倒要問一句了,讓逢伯選擇哪個兒子留下呢?

對一位父親來講,這樣的選擇是很難很難的。

看過《唐山大地震》麼,在地震中,姐弟倆被埋在廢墟,救援隊員說只能救一個。母親痛苦地作出了救弟弟的決定,這是一個催人淚下的場景,一個母親在絕望中作出的不得已的決定。

結果母親沒有料到,女兒最終居然還活著!而從死人堆裡站起來的女兒,在母親吐出“救弟弟”三個字的夢魘裡,活了32年,那恨也糾纏了32年!

此時的逢伯只能幻想著兄弟兩人都被楚軍俘虜了,或者,兄弟倆人夠機靈,兩人互相照顧著,他們在血腥的戰場中僅僅受了傷,然後躲在哪個不為人注意的地方,從而得以存活。

但一切只是他的幻想,等到戰爭結束後,逢伯費盡千辛萬苦再回到這個戰場來找自己的兒子們,但結果終歸是殘酷的。兩兄弟身中數箭,都死於一棵大樹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