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之戰給晉國帶來的損失是巨大的,無論是國際聲望還是內部士氣,都降到了歷史最低點。而中原諸侯眼看著新的霸主楚莊王誕生,誰也不再把晉國當一回事。象魯國,直接就主動去結交楚國了。

齊國更不要說了,不但與楚國交好,而且趁晉國已經無力經營中原了,乾脆討伐對晉國一直表示忠心的莒國。

唯一選擇堅定追隨晉國的是宋國。但宋國卻存了私心,打著晉國主導召開的清丘之盟“討伐貳心”精神,居然討伐陳國,結果惹怒了楚國。公元前596年夏,楚國出兵討伐宋國。

現在楚國手裡頭,除了這個宋國,中原諸侯基本都歸服了。為了徹底征服宋國,楚莊王又亮出了大招:派人主動與晉國講和。

對楚莊王來講,真正的楚國霸業那是必須要融入中原的霸業,而不單單是讓中原諸侯表面屈從,是要讓人心服口服的那種霸業。

宋國人是最驕傲的一個諸侯,不讓宋國人心服口服是不行的。

楚莊王派出了公子熊馮出使晉國,表達了楚國願意與晉國和平相處的意願。

包括中軍元帥荀林父在內的所有晉國人都很驚訝,聽說是楚莊王主動前來修好,大家都非常感動。晉景公嘆了一聲道:“楚子有德啊。”

大家想起以前晉國稱霸時,總對他國盛氣凌人,而現在楚國稱霸了,卻無半點飛揚跋扈之意,還主動前來修好,這個楚君,確實不簡單吶,確實令人佩服啊。

士會看了看荀林父,兩人都心領神會:只要這位楚國國君健在,晉國就不要去惹楚國了。

“寡人接受貴國的意思,就讓我們兩國休戰罷兵吧。請公子回去後,務必向貴君問好,寡人向他表達深深地敬意。”晉景公對公子熊馮說。

晉楚兩國達成了和平協議,那世界便和平了麼?當然沒有,因為楚莊王有大事要辦,他的大事當然是把宋國辦了。讓宋國屈服,從而盡收中原諸侯於手,這正是雄才大略的楚莊王的宏偉計劃。

而晉景公此時需要考慮人事問題了,因為先縠被殺後,中軍佐空缺。在晉景公看來,他此時最需要的當然是重整旗鼓。晉國霸業在自己手裡毀了,自己有責任重新奪回來。

雖然,與你楚國是暫時和解了,但總有一天,當這位令世人矚目的楚國國君不在了,或者楚國國內發生什麼大事了,晉國就再次亮相。晉國,要為重新奪回春秋江湖盟主而作好一切準備。

當然人事問題是最關鍵的。公元前695年夏,晉景公親自率領三軍出動了,目標,鄭國。

晉景公去討伐鄭國了?不,雖然晉景公有一千萬個衝動想要去教訓這個在泌之戰中不但幫助楚軍還對晉軍使陰招的牆頭草。但現在既然與楚國講和,那當然不能主動去進攻楚國保護下的鄭國。

那晉景公去鄭國做什麼?中軍元帥荀林父給晉景公出了這個主意:去鄭國閱兵!

晉景公要調整晉國六卿人事,我們知道,晉國是軍政合一的諸侯,六卿班子其實就是三軍帥佐班子。晉景公的意圖就是,給你們鄭國人以及中原諸侯看看,別以為我們晉國在泌地之戰中失敗了,但我們實力仍舊強大的,不相信?那便閱一次兵給你們看看。

史料記載,公元前695年夏,晉國在鄭國都城滎陽城下舉行了大規模的閱兵。晉景公宣佈了新的三軍帥佐名單:

中軍帥荀林父,中軍佐士會;上軍帥郤克,下軍帥趙朔;下軍帥荀首,下軍佐欒書。

這份名單,如果我們回首一下泌之戰,便會發現,原來上軍的兩位帥佐士會和郤克,此時都得到了提拔,這是對他們在泌之戰中保全了上軍的賞賜。

同時,我們也會發現,這一次的人事調整,沒有再出現象以前那樣為了平衡各大家族勢力而出現超級提拔現象。比如上次調整人事,將從來沒擔任過六卿職務的先縠一下子便提拔為中軍佐,這無非就是為了讓先氏家族在晉國六卿班子中佔據一個重要位置。

這樣一來,晉國的六卿人事,已經逐漸從原來的以家族平衡為原則轉變到了依次輪遞為原則的人事使用制度。

原來的以家族平衡為原則,影響人事任免的主要是兩個人,一個是國君,一個是中軍元帥。這兩人一決定,想用誰,怎麼用,都是從平衡政治勢力角度考慮的。

所以,晉國六卿人事便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誰也不知道今天自己是這個位置,明天會不會還存在了,或者明天會不會提拔到哪個位置。

這便是以前那種超級提拔現象,如先軫會從下軍佐一次性超級五級提拔為中軍元帥;先縠會從一個普通的大夫一下提拔為中軍佐等等。

現在變成,只要你夠努力,不犯錯,今天是下軍帥,明天便應該是上軍佐,然後是上軍帥,中軍佐,最後是中軍元帥。這,便是人事依次輪替制。

這個制度使在位的人都看到了自己的前途,對,只要自己夠努力,只要自己不犯錯,現在自己是什麼位置,那明天便應該會得到什麼位置。這也叫有盼頭。

有盼頭給人的動力是無限的,而給一些不切實際好高騖遠的人來講,只能是老老實實規規矩矩做人,別再搞什麼陰謀了。

當然,現在也不完全是嚴格意義上的依次輪替制,比如在泌之戰中表現優異的原下軍大夫荀首,這一次便直接從下軍大夫被提拔到了下軍帥。當然,這與他的兄長荀林父是中軍元帥有著一定的關係。

不管如何,晉景公即位五年來,雖然剛剛經歷過泌地之敗,但滅先氏家族,再用新的辦法組建六卿班子,已經是辦了好幾件大事了。

鄭國人見晉國大軍前來,頓時慌了,他們一邊加強戒備,一邊象楚國求援。但鄭國人沒想到的是,晉軍根本沒對鄭國發起任何攻擊,他們就在鄭國人眼皮子底下,展示一下強大的軍力而已。晉景公坐著戰車檢閱完晉國三軍後,晉軍就班師回國了。

而有的史料記載,說是晉國再次討伐了鄭國,然後鄭國向楚國求援,楚軍來了,晉軍又被打敗了,楚莊王又取得了一個對晉作戰的大勝利。這是不符合史料的。

因為晉景公很清楚,楚莊王在世時,他是不會主動挑釁楚國的。這一點,中軍帥荀林父、中軍佐士會與國君的思想高度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