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日子一天天過去,國際形勢也一天天在變化著。首先是魯國,魯國本與衛國是盟國,曾經衛國還為了魯國去討伐過齊國,兩國算是同志加兄弟的關係。

此次聽說晉軍討伐衛國,魯國國君魯僖公立即派公子姬買出兵幫助衛國守衛都城。

但當他聽說齊國準備出兵幫助晉國,而楚軍則是一直在宋國根本沒有要救衛國的意思,魯僖公心慌了。他原來以為楚軍很快會去救衛,魯軍有強大的楚軍罩著,有什麼好擔心的?

但現在的形勢變成了不但楚軍不救衛,齊國也準備出兵伐衛,那留在衛國的魯軍豈不是要攤上大事了?

自己當時沒好好分析形勢便倉促派出公子姬買去救衛,看來是得罪晉國了,這不行,必須補救!

魯僖公立即命令公子姬買率軍回國,公子姬買剛回到魯國,魯僖公便命人將他逮捕並斬首。

然後,魯僖公又派人出使晉國,對晉文公賠禮道歉,意思就是魯國管理失當,手下大臣公子買擅自出兵幫助衛國,現在魯國將公子買斬首,特向晉侯報告。

然後,魯僖公又派人出使楚國,對楚成王賠禮道歉,意思就是魯國主帥公子買居然私自率軍自衛國前線逃回,已被正法,特向楚王報告。

魯國公子姬買可能是春秋史上最冤的一名將軍了,聽令出征,辛苦不說,又聽令班師,結果被殺,僅僅是自己的領導為了不得罪兩個大國而採取的一種手段而已。

魯僖公居然能夠想出這樣的法子,到後來晉楚城濮大戰結束後,魯國能夠獨善其身,可以說是魯國將晉國、楚國兩個大國給耍得團團轉,真是服了。

衛國呢?衛國也變了天了,因為在晉國、齊國的雙重壓力下,衛國國君衛成公早就嚇破了膽。

向楚國發出的救援信一封又一封均石沉大海,連已經到衛國的魯國援軍也撤了。想到曹國已經被滅了,看來衛國也是麻煩了。

衛成公越想越怕,此時衛國國內也因為衛成公因為不肯借道給晉國,結果給晉國惹來這麼大一個麻煩而對衛成公非常不滿,於是大家起來反對衛成公。

衛成公又氣又悔,他只好跑到了鄉下去避禍了,把衛國交給自己的弟弟公子叔武代為管理。

那衛國還能抵抗麼?衛國人立即向晉國投降,並且將責任都推給了衛成公。

先軫和晉文公很高興,魯軍撤退,曹國被滅,衛國投降,說明魯國已經不站在楚國一邊了,那意味著楚國的跟班又少了三個。

而先軫從多方分析後得出了一個重要判斷:楚國不敢與晉軍一戰!

一直以來,是晉軍不敢與楚軍決戰,但現在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倒成了楚軍不敢與晉軍一戰了!先軫開始興奮起來,在六卿會議上,先軫亮出了自己的判斷。

他對晉文公說:“主公,形勢對咱晉國越來越有利,很顯然,現在不是我軍不想與楚軍交戰,而是楚軍不敢與我軍交戰。

按楚軍主帥成得臣的脾氣,他那麼好戰的一個主,此時一直忍著,估計是內部思想不統一。主公,這是一個機會啊,如果我們能夠想辦法讓秦、齊兩國直接出兵相助我軍,那立威成霸一戰,就在此時啊。”

但怎麼才能讓秦、齊兩個大國直接出兵幫助晉國與楚國一戰呢?

先軫成竹在胸:“臣已有對策。一切的根源在於宋國,我們伐曹伐衛,目的也是為了救宋,但現在看來,並沒有成功。

既然咱晉國的方法不靈,那就讓宋國去向秦國和齊國求援,如果宋國能夠給出大筆賄賂給兩國,相信兩國一定會去楚國替宋國說話。

但可以肯定的是,楚國付出了那麼大的代價,甚至連曹國、衛國都不管了,也要打下宋國,說明楚國人肯定不是同意放過宋國的。

得到了賄賂的秦、齊兩國便會因此而遷怒於楚國,到時便一定會站在我們一邊。”

但宋國拿什麼去賄賂秦、齊兩國呢?

先軫繼續道:“我們不是滅了曹國佔了衛國嗎?很簡單,我們將兩國的土地分割一部分給宋國,宋國得到了土地也就不吃虧了,他們便會拿出大筆賄賂給秦、齊兩國了。”

但如果楚國直接與晉國談,提出相關從宋國撤軍的和解條件呢?

先軫壞笑一聲道:“只要楚國得罪了秦、齊兩大國,那我們就無論如何也要抓住機會,與楚軍一戰!大丈夫揚名立萬,大晉國稱霸中原,就在此一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