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軫得到了提拔,那空缺出來的下軍佐這個卿位是誰了呢?胥臣,晉文公的另外一位重臣,晉國曆史上又一位大牛人,我們當然會好好去講他的故事,但這個時候,我們還是講晉文公稱霸江湖的故事吧。

關於晉國的卿大夫或者說各軍將佐,我們會經常提到,因為這是要講好晉國曆史的基礎。現在的晉國三軍將佐分別為:中軍帥佐分別為先軫、郤溱;上軍帥佐分別為狐毛、狐偃;下軍將佐分別為欒枝、胥臣。

趙衰呢?他此時僅僅是軍中司馬,他一直很謙虛低調,總把國家領導人重要位子讓給他人。在接下來的晉國爭霸史上,還有這幾個人也要點一點:已經被撤職的魏犨;新任國君車右大夫的舟之僑;上軍大夫祈瞞。

先軫敏銳地感覺到,晉軍滅曹伐衛,貌似楚國一直不為所動,仍舊在圍攻宋國,便這就象是暴風雨來臨前的短暫平靜,他相信楚軍一定會來的。

既然楚軍一定會來,雖然晉軍並不打算與楚軍交手,但萬一呢?先軫的腦海裡不知盤算了多少次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晉國就能夠非常有自信的與楚軍一戰。單靠晉軍,絕對不行。那先看看國際形勢吧。

楚國除了強大的自身外,他還有這些跟班:陳國、蔡國、許國、鄭國、衛國、曹國、魯國。這些跟班,必須一個個解決,少一個好一個。這裡關鍵有一個國家,魯國,如果能夠把魯國爭取過來就好辦了,這可是代表正宗的中原禮儀之國,而要克魯國的,主要是齊國。那就先找齊國人談吧。

晉國的盟國目前只有兩個,一個是秦國,一個是宋國。這樣的盟國不夠,最好再多一些,多一個好一個。齊國是潛在的朋友,因為晉文公重耳曾經在流亡時得到了齊國人的禮遇,而且,晉文公還有一位夫人也是齊國人,這個關係一定要用上。

楚國的敵人目前是宋國、齊國。楚國的敵人越多越好,多一個好一個。這裡又涉及到了齊國,因為楚國在北上伐宋時,先是攻佔了齊國的谷地,並且將齊國公子姬雍安置在了那裡,試圖在齊國建立一支第五縱隊。這令齊國剛剛擔任新一任國君的齊昭公非常生氣,早就想滅了自己的這個兄弟,這勢必要與楚國交惡。

無論怎麼考慮,齊國都是必須要爭取的。先軫早就派出使者赴齊國了,希望齊國能夠出兵與晉國一起討伐衛國。齊國答應了麼?當然答應了,但由於國內權力鬥爭,直到現在才答應出兵。

有了齊國、宋國這兩位盟友了,那如果秦國這樣的強國也出兵的話,晉國手頭至少有四大強國,如果迫不得已與楚軍幹一架的話,也是可以了。關鍵是,齊國、秦國會答應一起與楚國為敵嗎?畢竟那是一個武裝到牙齒的強大國家,象秦國根本就與中原不搭介,憑什麼要來蹚這場混水?

現在的楚國又要幹什麼呢?楚國其實早就按捺不住了。楚成王並非是一個昏庸之主,他得報晉軍出兵討伐曹國時,便知道晉國的目的便是救宋。他很擔心晉軍直接殺向宋國,與楚軍來個直接交鋒。對晉國,楚成王還是很清楚的,晉軍強悍,而且一直在戰鬥,與秦國打,與戎狄打,自晉文侯以來,晉國地盤擴大了多少?除了有幾塊小地方是周王室賞賜的外,哪裡不是靠自身實力侵佔得來?

最令楚成王心悸的則是象先軫、趙衰、狐偃等這幫牛人,還有晉文公重耳經歷了艱難困苦才獲得的君位,那可是來之不易,更懂珍惜,所以必定是一個明主。能夠避免與之交戰,那是一定要避免的。楚成王心想著。

所以,當他得知晉軍三下五除二便滅了曹國後,立即採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是自己率領左右兩广部隊回到方城,強化對楚國本國的防衛。第二是叮囑令尹成得臣,千萬不要與晉軍交戰。第三是派人加強對已經佔領的齊國谷地的防守。

正因為楚成王特別叮囑成得臣不要與晉軍交戰,所以無論晉國是滅了曹國,還是此時正在衛國攻城掠地,楚軍就是不管不顧。對成得臣來講,他此時最需要的便是早點攻下宋國都城緡邑,已經兵圍幾個月了,再拖下去對自己極其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