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闊的平馬川(關東平原)可以說是目前整個東海面積最大,土地最為平坦的一處平原,足足有兩千四百多萬畝土地,也就是後世所說的一點六萬平方公里,甚至比這時中原三齊整個青州的面積還要更大一些。

有了這麼廣闊的土地,根據王澤最新頒佈的戰功兌換土地的政策和過去頒佈的均田令,按照平均每人可以分到五十畝土地來計算,光是平馬川的平原部位就可以安置近五十萬人。

再加上平馬川周圍海拔不高,地勢平緩的大片臺地、丘陵,又可以安置一二十萬人,另外還有後世東京灣附近將要建設的一座承擔東海最高首府任務的城池,以後這裡怎麼著也是一個人口近百萬的富庶之地。

當然了,這些都是王澤以後的遠景規劃了,如今的平馬川的初開發還依然在進行,經過幾個月的初步建設後,一座座堅固的屯堡矗立在這片新發現的土地上。

這裡原來的土著早已經消失在廣闊的平川上,他們要麼已經逃入了倭國中部的深山中去躲避,要麼就是作為漢人的奴隸為主人們辛勤的開墾著耕地,其他的倭人則是淪為肥料,被埋進了深深的泥土中,為這塊土地的繁榮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其實平馬川在倭國佔領時也是與蝦夷人接壤的前線偏遠之地,人口數量也不是特別多,這也導致整個平馬川各個屯堡中,目前只有三四萬名倭人奴隸,再加上一部分來自百濟和新羅的奴隸,也總共只有五六萬人,因此遠遠不夠各屯堡民兵分配的。

幸好如今王澤手中已經是不缺牛馬,大量的大牲畜從濟州島、秦津甚至是嶺南和遼東運送而來,凡是水田的地方就使用水牛,旱田的地方則是使用黃牛,土質更為疏鬆的土地則是使用軍中淘汰下來的挽馬。

大量的大牲畜,配合上先進的耕作農具,短短几個月的時間裡,整個平馬川上的荒地已經被開墾出來一半以上,等到明年又是一個豐收年,哪怕王澤如今手裡已經不缺糧食,能多出來一些糧食也是一件好事。

從數月前,大批的武裝民兵和武裝拓殖隊登陸平馬川開始,到如今所有的民兵都已經在自己已經分到的土地上安頓了下來,就等著清理完所有的倭人後,等著將各自的家人接來。

數萬名民兵一共分成一百零五個屯堡,沿著平馬川上的小清河(原來的利根川,對應齊州的清河)為中心,向整個平馬川均勻分佈,將這片倭國最為精華的土地牢牢地掌控在自己手裡。

這時已經是深秋時節,開墾比較早的土地早已經種植上了冬小麥,而新開墾的土地如果能夠趕在降雪前開墾好將麥種種上,也可以收到正常播種小麥的六七成,因此這時依然有大隊的漢民青壯男子帶著一隊隊奴隸在田野間開墾土地。

雖然有了奴隸,但是農人出身的民兵們依然不會像官老爺、土財主似得在一邊幹看著,為了來年能夠獲得一個好收成,他們一個個也是躬身力行,甚至赤膊上陣的都有。

要是在三齊之地的話,那裡冬天來得早大家早就歇著了,可是這平馬川的氣候難得的冬天來得晚一些,趁著現在還沒有上凍,儘可能的開墾出一些荒地來,哪怕來不及種植冬小麥,也可以等到明年一開春就播種春小麥。

一路沿河而上,已經可以看到一片片早就播種完畢的麥田新發出來的新綠色麥苗,因為播種時間的不一,一塊塊土地上的麥苗的顏色深淺不一,倒像是一副美麗的畫卷。

小清河的河邊上每隔數里路便可以看到一排高大的水車,在河水的沖刷下不斷轉動,將河裡的水不斷汲取到高處,這些都是用來取水灌溉麥田的水力裝置,一開始是王澤掏的錢,但是民兵們要在後面三年中將一半的錢補上。

倒也不是王澤小氣,而是百姓們向來喜愛貪便宜,若是他們一分錢不出,他們會非常不愛惜這些大型水車,而哪怕是他們出了一點點錢,而這件東西又是他在使用,這些百姓便會非常珍惜這些器具。

平馬川上的屯堡大小規模是移居土地的面積大小來劃分的,因此在河道、山川的影響下,總是會有一些屯堡大一些,一些屯堡小一些。

總起來便是大一些的屯堡以後很可能會發展成附近幾個乃至十幾個屯堡的中心,而小一些的屯堡則是擔當著最基層村寨的角色。

相對於地處濱海或者濱河地區每處平均有五百青壯的其他屯堡,地處平馬川最西北角的清水寨則是顯得稍微弱了點,這裡是平馬川和倭國中央山地交匯處的一個河谷尾端,土地面積稍微少了些,因此分到這裡的民眾也就少了許多。

整個屯堡的青壯人數總共也就只有三四百人,當然了為了保證這裡的民眾的安危,當初修築屯堡時這裡的屯堡也遠比其他屯堡更加堅固,除了面積小了點,簡直就是一個小城。

可是對此,清水寨的屯長張青依然比較有意見,趁著大清早召集民兵訓練的空,他正和民兵隊長李安發牢騷:“你說咱們這裡是山多地少,可是咱們這裡也是一半都被山給包圍著的,周圍山裡南面是倭人,北面是蝦夷人,要是他們打過來咱們這裡怎麼頂得住!”

說到這裡張青吐了口唾沫憤憤道:“咱們這裡又不是坊子堡,總共就這點人,又基本上都是沒有經過戰陣的民兵,哪裡有人家坊子堡那些退伍老兵指揮的民兵那種水平,要是當時那些蝦夷人來咱們這裡,我看咱們清水寨肯定懸!”

張青口裡的坊子堡是平馬川最北部的一處大屯堡,因為這裡靠近蝦夷人的地盤,加上那裡地勢平坦,平原周圍的丘陵也大多是可以放牧的低緩丘陵,土地比較多。

因此整個屯堡光是青壯就整整有上千人,等以後這些人再把各自家眷接來,不出一年起碼也是一個五千人以上的小鎮,可以說在整個平馬川也是數得上前三名的。

可能是接連幾個月漢民們開發平馬川的顯著成果讓一部分蝦夷人紅了眼,加上漢民來到平馬川后一直對附近的蝦夷人沒有絲毫侵犯,讓這些跟倭國人鬥了數百年的傢伙昏了頭腦。

就在上個月底,忽然有一個人數上萬人的蝦夷人部落大舉進犯平馬川,當時坊子堡就擋在這些蝦夷人必經的路上,因此蝦夷人就想先把坊子堡拿下,再以此為據點,進犯平馬川腹地。

可是這些蝦夷人沒想到的是,就連胡秉常、楊武的正規騎兵部隊還沒來得及出手,他們就竟然在一個人數只有千人的屯堡下鎩羽,不僅沒有佔到任何便宜,還損失了一兩千名青壯族人,讓這個蝦夷人部落損失極為慘重。

看著屯長張青在那裡抱怨,李安笑了笑道:“張老兄,人家坊子堡那裡土地寬廣不說,又有近半民眾都是從濟州島遷移來的,向來是善於騎馬的,咱們這裡哪裡能跟人家比呀!”

坊子堡的近半移民都是濟州島之戰後,一些不願在濟州島擔驚受怕的民眾遷移來的。

這些民眾大多是有家中弟子參加了遠征平馬川的戰事,然後他們又將濟州島的土地到官府手裡折換,雖然不可能換到更好的平原,但坊子堡周圍大片極為適合放牧的丘陵卻可以以一換一點五的比例折換。

這些濟州島的民眾來到這裡後,他們一方面是有高出其他地方移民的知識水平,另一方面則是他們有著更為富足的牛羊、馬匹,再加上這些人很多都是參加過戰爭,善於騎馬,因此一來到坊子堡之後他們就掌握住了當地的領導權。

而這些人對於王澤的統治也是最為支援的,在他們的影響下,許多地方的民眾也開始慢慢的向王澤想要的方向發展。

張青卻是不管那麼多,他氣哼哼道:“不管比不比的了,起碼咱們這裡的人數也太少了,就連武器也只是軍中淘汰下來的破舊兵器,我看官府就沒把咱們放在心上,要是哪天小侯爺來到這裡我非要告一狀不可!”

張青是從齊州遷移來的百姓,平日裡待人倒也是比較熱情,為人比較實在,唯一一個大毛病就是這張嘴實在是喜歡嘮叨一些有沒有的事。親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