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七章看來矛盾很深的樣子(第1/2頁)
章節報錯
後世大家一提起倭國的京都,便立刻會聯想到‘平安京’這座仿照唐朝洛陽城修築而成,擁有一千多年曆史的古都城。
其實後世通常所說的京都,是倭國直到在半島白江口之戰被唐軍擊敗,經歷了大化革新改名為日本之後,在公元794年才開始建成。
在王澤這時的南北朝後期,倭國還處於古墳時代後期,時人所說的倭國京都也只是早期的倭國都城之一,具體位置大概就在後世倭國京都的西郊,另外在紀伊半島中部的大和地區也存在很多更早期的倭國都城。
這時的倭國風俗,一屋只住一代,下一代另建新屋居住,一直到持統女王(690~697年在位)以前,就連倭國王室也是每朝都營新宮,都城也是經常搬遷,這也是導致倭國古都比較多的原因之一。
這座早期的倭國都城同樣是坐落在大和盆地中的琵琶湖和大和川流域,周圍一圈的山地和大和川下游險要的地峽擋住了外來敵人的來襲,周圍富饒的琵琶湖和大和川又能提供大量的糧食,堪為立國之基。
由於倭人對於原始神靈的敬畏,京都附近的山林保護的非常好,茂密的叢林圍繞著大和盆地中綿延的稻田,而京都就位於大和川的岸邊。
倭國大部分地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盛產木材,所以木架草頂樣式是倭國建築的傳統形式,這種建築是非常適合倭國本地氣候環境的,按說好好規整一下也是很適宜人居住的,只是倭國人顯然還沒有這種意識。
眼前的這座倭國都城和後世倭國仿照唐朝洛陽城修建的平安京有些不一樣,此時的倭國京都還依然依然帶著濃郁的原始氣息,大量的草房充斥其間,顯得比較破落,整個城市也沒有經過好好的規劃,看上去亂糟糟的。
除了中間的內城修築起一道高約兩丈左右的城牆外,外面的部分直接就是用樹枝、竹子編出來的一道籬笆牆,一座座開敞式佈局的木質草頂房屋散落的到處都是,加上時間長久後的人口繁衍,在中間又多處許多亂糟糟的竹棚。
只不過往日喧鬧無比的外城如今已經不見了四處玩耍的小孩,也不見了洗衣做飯的婦女,只有數目龐大身穿各種葛布衣物計程車兵,這些就是倭國目前新徵召的軍隊了。
但是顯然這些士兵的不靠譜是蘇我氏與物部氏都看得到的,雙方之間拼鬥時都沒有把這些士兵考慮到自己的武力之中,如果真有誰想著把這些士兵拉去幫自己打仗,估計還會拉自己的後腿。
相對於亂糟糟的外城,有城牆保護的內城明顯要整潔安靜的多,城牆上每隔十幾步就有一名手持利器的倭國士兵守護著,當然這些士兵已經不是過去的倭國城衛軍了,而是物部氏及其盟友麾下的武裝力量。
從城牆上看下去,這座主要居住倭國公卿、部族首領的內城明顯要漂亮的多,雖然拘束於內城的面積,大多數公卿的宅院明顯要小得多,但是這些宅院中一座座分開獨立的建築地板架空,出簷深遠居室小巧精緻,柱樑壁板等都不施油漆,倒也算得上是原生態的木質別墅了。
當然了,哪怕是內城面積再小,也不影響幾家頂級家族的住宅佔據一大片土地,倭國的京都也不例外,除了欽明大王居住的王宮外,就數蘇我氏和物部氏兩家的家宅面積大了。
物部氏作為倭國的老牌貴族,代表的當然是這時倭國傳統部族的勢力,他們所居住的建築依然是傳統的倭國木框草頂建築,只是這些房屋都是上好的木料製作,看上去比較精美。
而代表倭國改革派的新貴族蘇我氏的宅院和欽明大王所居住的王宮,則是吸收了很多漢族建築的特點,不僅是草頂換成了瓦屋面,建築基礎使用了石臺基,還大量使用朱白相映的色彩,屋頂上也增加了舉架和翼角。
因此在過去的日子裡,大量使用漢族風格建造的蘇我氏宅院和欽明大王的王宮在整個京都都是最為精美的建築,特別是蘇我氏的宅院每日都有大量的訪客進進出出。
可是‘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誰也沒有料到,物部氏竟然不顧現在外敵入侵的情況,突然之間就發動了政變,而今的蘇我氏家宅已經是被前來劫掠的幾波士兵給破壞的一片淒涼。
蘇我氏的家宅也已經是人去樓空,從蘇我氏家宅出來一直到外面的大街上,到處散落著一些過去屬於蘇我氏的物品,顯得極為凌亂,就連欽明大王的王宮也已經被物部氏的武裝控制起來。
那日蘇我稻目忽然接到有人提前報信,發現情況不妙後蘇我稻目及時作出決定逃出城去,除了少數來不及逃走的蘇我氏族人被物部氏及其盟友的武裝擒拿住之外,絕大部分蘇我氏族人基本上都逃到自己家族在城外數十里一處領地的城堡,雖然被物部氏隨即圍住,但是卻也及時向蘇我用德發出了求救信件。
雖然過去蘇我氏和物部氏之間也是矛盾重重,但是今天這個局面的發生卻是誰都沒有料到的。
物部氏和蘇我氏從葛城氏覆滅後,便分別是倭國最後形成的兩大勢力集團首領,雙方集團之間矛盾日久,矛盾已經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造成矛盾的原因有很多,但是最主要的原因有兩個。
首先這是和雙方之間對琵琶湖、大和川周圍的富饒領地的爭奪,特別是對大和川中上游領地的爭奪導致雙方矛盾加劇分不開的。
大和川是倭國琵琶湖入海的唯一通道,之前提過的瀨田川便是此時大和川的一個支流,作為此時倭國京都所在的主要河流,沿著琵琶湖往下游一直到入海口的大和川及其支流兩岸大片的土地,是倭國此時最重要的產糧地。
物部氏作為倭國早期的強大部族之一,掌控著這時倭國最為重要的祭祀活動,負責代表倭國祭祀一百八十神靈,在同時代的其他部族逐漸消亡後,物部氏也控制著大和川最重要的中上游大片領地。
在古代倭國有一個很奇特的現象,那就是大河川的中上游地域往往成為豪族們競相爭奪的根據地,卻不選擇在下游地域建立根據地。
這是因為只要控制了大河川的上游地域,就可以很方便的以此作為進出大和盆地的據點,另外也卡住了京都對外的聯絡,而己方則可以藉助所控制的河川與大和國以外的領地保持密切聯絡,隨時可以獲得必要的支援。
另外在古墳時代倭國國內官道還沒有一個完善的體系,水路運輸仍然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因此倭國古代河川水運的管理與支配,是豪族政治與經濟的命脈,不能不令各豪族極度重視。
推倭國古十六年紀記載,從公元五世紀以來,大和川上游和其支流兩岸大片土地的管理、支配權,就是控制在物部氏及其同族物部依網連氏等多家與物部氏有盟友關係的家族手中。
在大和川支流之一的布留川和大和川匯合處就有著名的石上神宮,是物部氏的祭祀地,因此布留川雖然控制在阿焙家族手裡,但也受到物部氏深厚的影響。
物部氏掌握了大和川的上游位置後,隨時可以逆流而上經由初瀨川、布流川抵達這時的京都,對己方在城內的勢力加以支援,因此這才可以肆意對蘇我氏展開武力清洗。
其實蘇我氏家族的實力也不弱,可是因為蘇我氏的崛起基本上是從蘇我稻目的曾祖父蘇我滿智時代才開始正式崛起,因此蘇我氏家族控制的領地主要還是在中下游位置。
從五世紀後半葉的蘇我滿智時代掌控中游的飛鳥川開始,到如今的蘇我稻目時期,蘇我氏家族逐漸掌控了曾我川、葛城川等大和川中游比較重要的河川。
葛城川本屬葛城氏控制,但葛城氏被大伴氏與物部氏這樣負責軍事的伴造氏族消滅後,葛城川隨即為蘇我氏所控制,另外下游的石川以及大和國西南部、河內國南部的諸河川均為蘇我氏所控制。
葛城氏沒落後,本來以攝津、河內為根據地的大伴連氏、物部連氏等連姓豪族成功進入大和,建立起自己的田莊,在石上建立祭祀地,並由此而與沿河各領地保持密切聯絡。315中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