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單雄信和徐世績等人頗有率軍的本領,加上所部將士大部分都是漁獵手出身,身強體壯不說還善於使用兵器,因此戰鬥力在周圍都是首屈一指的,在擊敗了幾股進剿的郡兵後瓦崗寨的實力迅速擴充套件開來。

一開始翟讓等人並不是在瓦崗建立基業,而是在距離滎陽不遠的地方劫掠船隻獲得財富,還是在張須陀的多次進剿下接連戰敗,才不得不改遷移到瓦崗謀求發展。

很快輔助楊玄感造反的蒲山公李密在楊玄感死後逃到瓦崗投奔翟讓,由於他善於計謀之變,讓瓦崗周圍的小勢力紛紛投奔,於是瓦崗寨的實力在反隋大軍中迅速成為比較強大的勢力。

與此同時,大河以北的竇建德也終於在當地官府的逼迫下投靠了同鄉孫安祖,並且在孫安祖的謙讓下成為首領,另外還有高士達、張稱金兩人也迅速成為大河以北比較強大的造反軍隊。

在楊堅主持的對夏國的進攻時,年輕的竇建德當時被徵入伍,並且當上了統領二百人人的小隊長。

同縣的孫安祖這時也被徵入伍,但他妻子剛死不欲參軍,為縣令所鞭打,安祖一怒之下殺死縣令,竇建德勸他到高雞泊中聚眾謀生,當時在高雞泊的還有張金稱、高士達等人。

這樣有了熟人後當地草莽在出來打劫時,一般都不打劫竇建德家周圍,官府就懷疑竇建德與這些盜賊有聯絡,所以在沒有任何證據的情況下就派人將竇建德全家抄斬。

竇建德聽到這個訊息後迅速逃亡,在孫安祖那裡不久他又投奔了高士達,高士達自稱東海公,任命竇建德為司兵,後來孫安祖被張金稱殺死,竇建德將安祖所屬的幾千人收歸己有,力量逐漸壯大到近萬人。

除了王薄、翟讓李密、竇建德等造反勢力外,原本歷史上縱橫江淮的杜伏威也在廬江郡崛起,而李子通也在江南開始了自己的造反生涯,徐圓朗則是在彭城造反席捲了整個淮泗地區。

倒是原本在歷史上應該大放光彩的王世充卻因為時間的原因並沒能佔據高位,現在的他還老老實實的在洛陽當隋軍將領,所以沒有出現在反對大軍的勢力上,就不知道他還有沒有這個機會了。

面對著這些反隋大軍的蜂擁而起,憤怒而又驚慌的楊廣命令自己的兩個兒子代王楊侑、越王楊侗分別率領十五萬隋軍前去平叛,張須陀輔佐代王楊侑,楊俊則是輔助楊侗。

楊俊是宗室大將,楊侗還算比較尊重採納他的意見,可是代王楊侑因為是楊廣的兒子,哪怕張須陀有很好的軍事作戰經驗,他卻不願意聽從張須陀提出的進軍意見。

尤其是代王楊侑在聽到越王楊侗進剿王薄斬獲頗豐的情況下,急於立功的他在翟讓和李密的計謀下,被瓦崗軍先以水攻之術損失數萬大軍,然後又被瓦崗軍聯合周圍義軍一起伏擊。

代王楊侑大意之下被一支流矢射中眼睛身亡,於是十萬多隋軍大敗潰散,要不是張須陀情急之下緊急率領自己舊部攔阻瓦崗軍的追擊,恐怕這支大軍就要徹底覆滅。

可是這樣這支原本有十五萬人的隋軍也只剩下三萬人左右,無力的他們只能向滎陽撤退。

這時隋軍士氣消沉,不斷有被強行徵募計程車兵暗中逃亡,就在快要撤退到滎陽郡時張須陀再次被李密率領的瓦崗軍精銳伏擊。

這一次張須陀沒有之前的好運氣被一箭射中肩膀,三萬多隋軍大部投降瓦崗軍,張須陀僅僅率領數十騎兵逃回滎陽郡,這樣一來如果楊侗率領的那支大軍被消滅,楊廣手裡的軍隊就只剩下洛陽那十來萬人了。

雖然關中之地以及其他各地郡縣還有很多將領依然效命與楊廣,可是造反的反抗軍數量太多,全靠著這些軍隊鎮壓。

李密當然也知道隋帝國目前面對的情況,不過楊侗率領的那支大軍畢竟有十五萬之眾,憑著瓦崗軍目前的實力根本拿不下來,於是他便利用自己在隋軍中的舊故散佈謠言,言道楊俊將會殺死楊侗奪權自立為帝。

這種粗糙的手段如果在其他將領看來只會一笑置之,可是楊侗畢竟是年僅二十歲的年輕人,激動的他當即大怒之下將楊俊自己這個叔祖輩的老將斬殺,於是隋軍將領紛紛離心離德。

這時李密一面聯絡那些憤怒的將領,一面聯合其他反隋勢力,一同發起了進攻,一番大戰下來楊侗被部下殺死,近半隋軍潰散,其餘則是投靠了李密等不同的勢力,瓦崗軍趁機擴大到了近十萬人。

代王楊侑、越王楊侗兩人的戰敗身亡帶來的影響是巨大的,數十萬隋軍的迅速敗亡,讓更多的人有信心反抗隋軍的鎮壓,而原本就對楊廣越來越失望的一些將領開始紛紛找自己的後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