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白山前知世郎,純著紅羅錦背襠。

長槊侵天半,輪刀耀日光。

上山吃獐鹿,下山吃牛羊。

忽聞官軍至,提刀向前蕩。

譬如遼東死,斬頭何所傷。”

在原本歷史上,隨著隋煬帝楊廣失去關隴鮮卑軍事貴族集團的支援,加上他好大喜功大興宮室、無休止的徭役以及三次征伐高句麗的不斷失敗,讓整個隋帝國民怨沸騰。

當王薄第一個作《無向遼東浪死歌》帶頭反抗隋帝國的統治時,將整個大隋帝國的造反旗號帶頭舉起,從此開始了造反有理,帶頭造反的偉業,轟轟烈烈的隋末亂世開始了,也將盛極一時的隋帝國徹底毀滅。

在王澤之前的設想中,如今的歷史已經被自己改變的亂七八糟,雖然隋帝國因為楊廣的一番折騰必然還會有人造反,可是他根本沒有料到居然第一個舉旗造反的人依然是王薄。

因為當初王澤與王勇兩父子就是在佔據了整個三齊之地,並且在周邊各地折騰了數十年,甚至還把包括三齊在內整個黃河下游的人口幾乎全部遷徙到了夏國,一直到如今這些區域都是隋帝國人口比較稀少的地方。

王薄原本歷史上就是三齊之地長白山(章丘一帶)人士,按說他早就應該在王勇父子對當地民眾的大遷徙中遷移到夏國定居,最終成為夏國的國民。

然而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擁護王澤父子的統治,因為王薄並不是貧困家庭出身,而是當初佔據長白山非法冶煉鋼鐵的當地豪強出身,雖然歷史上很多人將其歸納為鐵匠,那王薄的家庭也是勢力極大的鐵匠。

因為長白山地區在三齊之地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冶鐵基地,在王澤父子奪取長白山鐵礦後,王薄的父祖也跟其他三齊豪強一樣紛紛逃往三齊之外的地方,其父祖就逃到了穎水北岸的淮陽郡。

擁有較多財富和冶鐵技術的王薄父祖很快在當地站穩了腳跟,慢慢的在當地發展起來,不過他們畢竟是客居他鄉還是在一定程度上遭到隋帝國官府和當地豪強的排擠。

尤其是在目前隋帝國為了增加自己的軍事實力不斷的增加賦稅的情況下,不要說隋帝國普通的自耕農,就連王薄家庭這種頗有家資的客姓同樣遭到無休止的索取,短短几年時間裡就家產折損大半。

隋帝國一系列的征伐、戰敗以及楊廣、地方官員、地方豪強們無休止的盤剝下,隋帝國的民眾們心裡早就已經充滿了怒火,這些怒火只等著一個機會就會爆發出來。

之前楊玄感雖然也叛變造反,但是他只是代表著隋帝國內部的一部分既得利益者對楊廣的反對,而王薄雖然也是豪強出生,不過在事實上算得上是隋帝國基層民眾的爆發。

王薄在淮陽第一個帶頭造反,自稱是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的知世郎,殺死郡縣官員和本地有仇怨的豪強,將土地平分給本地百姓,四周盜匪、百姓紛紛投奔。

短短十餘日時間裡就擁有了兩萬多部眾,並且隨著時間的推移,更多不甘寂寞的豪傑都來投奔,這個數量還在繼續迅速增加。

王薄的實力原本不算強大,哪怕任何一個郡的郡兵都能擊敗他,但是這時因為楊玄感的造反讓楊廣對自己的安全很是擔憂,因此他居然將洛陽周圍郡縣的郡兵抽調大半去了洛陽,這就導致周邊郡縣變得很空虛。

這就導致本來實力並不強大的王薄居然能夠接連擊敗前來進剿的譙郡、汝南郡的郡兵,從而聲名大噪歸附他的人更加多起來,而隨著王薄的聲名鵲起各路造反勢力也紛紛抬頭起來。

王薄起事後一開始楊廣還不在意,只是督促各郡進剿,等到王薄聲名大噪實力變強後想要剿滅,他卻無力的發現整個隋帝國都已經陷入到了一個塵煙四起的危險境地。

這時派遣大軍前去圍剿王薄的意義已經沒有那麼大,何況隨著時間的推移王薄已經不是實力最大的一夥反抗勢力,這時大河以南最大的反抗勢力已經是翟讓和李密率領的瓦崗軍。

原本翟讓在東都擔任法曹(負責司法的小官),因罪入獄當斬,不過卻被獄吏黃君漢悄悄釋放,於是他便帶人逃到瓦崗(今河南滑縣)起事,同鄉單雄信、徐世績等人紛紛帶人投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