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南陳的荊州刺史陳慧紀派南康刺史呂忠肅屯岐亭,據守巫峽,同時又在兩岸之間設定了三道粗大的鐵鎖,截斷了上游隋軍的前進道路,使其不能順利東下支援建康戰事。

面對著陳慧紀、呂忠肅兩人的頑強阻擊,順流而下的楊素、劉仁思不斷率兵攻打,在經過四十多次的不斷作戰後,兵微將寡的呂忠肅逐漸處於劣勢,他只得後退到荊門的延州繼續防守。

在呂忠肅率軍撤退後,楊素這才得以用十餘艘巨大的船隻,架上乾柴、潑上火油,然後去焚燒這些江中的鐵索,足足用了兩天的時間才徹底清除江中的三道鐵鎖。

在清除鐵索後,楊素又繼續追擊已經撤到延州的呂忠肅,戰鬥中他派巴蠻一千餘人,乘四隻大船,用船上的拍竿擊沉了呂忠肅麾下十多隻戰船,這才讓呂忠肅所部大敗。

屯於安蜀城的倍州刺史顧覺得知呂忠肅戰敗的訊息後,自覺不敵,於是慌亂之下棄城而逃,屯於公安的荊州刺史陳慧紀聞訊,無奈之下也只好燒了糧草,撤軍向東,於是巴陵以東的陳朝州郡這才被隋軍所佔。

陳慧紀撤退後,他率撤退下來的三萬將士,千餘隻戰船想沿江東下去救援建康,但是行到漢口附近時,遭到屯駐在這裡的楊俊所部阻擊,也被擋住無法繼續前行。

這樣東面周羅、荀法尚率軍擋住了漢口的楊俊所部,而楊俊又擋住了陳慧紀所部,而陳慧紀所部身後又有楊素、劉仁思率領的十餘萬大軍,南陳與隋朝雙方在漢口一帶形成了多重包圍的形態。

不過隋軍終究已經攻克了建康,在生擒了陳後主後,楊廣讓陳叔寶親筆寫信,勸長江上游的諸將降隋,周羅等陳軍將領接到此信,這才悲痛之下解散軍隊向隋軍投降,於是長江上游得以平定。

從戰略上講,這一次滅陳之戰,隋朝經過三年多的準備,採用了種種迷惑敵人的措施,才取得突襲渡江的成功。

陳朝在隋軍的全面打擊下,一時應變不力,長江上、下游的軍隊聯絡被截斷,這是在戰略上輕敵所致。

建康被佔後,上游軍隊又奮戰一個多月,才在降隋的陳後主勸諭下投降,可見哪怕經歷了之前的慘敗,這時南陳的軍力依然完全可以與隋朝抗衡,可惜因為政治腐朽,這才導致了一仗敗而國亡的結局。

在攻佔建康後,隋軍用了一個多月的時間終於全面渡過長江,並且接管了長江沿岸的南陳各州郡,不過更往南的許多南陳州郡依然沒有投降,其中既有忠於陳的頑抗者,也有各種野心家在活動。

尤其是此時陳朝駐守嶺南的守將徐璒不僅沒有歸附隋朝,甚至還大力招募軍隊準備抗拒隋軍,並且自立,而且在所有抗拒隋軍的勢力中,他的實力是最強的一支。

在得知這一訊息後,楊廣命令楊俊繼續率軍南下攻打贛水流域,從東北部威脅到嶺南,而總管韋洸則是順著湘水一路向南,兵鋒直指嶺南,從西北部攻打嶺南徐璒所部。

在攻克建康之後,隋朝君臣才驚訝的得知,原來過去數百上千年都是荒蠻之地的嶺南,如今已經成為一個人丁繁庶,良田無數的富庶之地,光是嶺南交廣二州擁有的人口就有一兩百萬,佔據了南陳的四分之一以上,甚至一說是三分之一。

之前隋朝利用大軍多次作出南下之勢,以此來以干擾南陳的農時,讓長江沿岸的南陳民眾不能安然進行農業生產,這樣等到隋軍進攻時,陳軍甚至會因為糧食短缺戰鬥力急劇下降。

可是等到隋軍大舉進攻時,他們卻驚訝的發現陳軍不僅一點沒有缺糧的跡象,還都是一日三餐吃的飽飽的,甚至還都有魚吃,原來他們是依靠著嶺南盛產的糧食這才得以堅持下去。

在得知這一情況後,楊廣、高穎、楊素等人當然不敢怠慢,嶺南地處偏遠,又有充足的人力資源,還有充裕的糧食,這是一個足可以割據自立的地方,一旦徐璒在那裡立國穩定下來,日後再攻打不知道要付出多少代價。

於是他們一面向隋文帝楊堅稟告,一面派出大軍攻打嶺南。

雖然之前南陳在開發嶺南時修築了好幾條寬闊的道路,不過這些道路都是穿越整個南嶺山脈,其間多有險阻,因此這些道路很快就被徐璒派兵徹底破壞,大軍很難繼續前進。

於是隋軍總管韋洸在進攻嶺南時,被徐璒阻擋在南嶺下遲遲得不到進展;楊俊率領的數萬大軍也是停滯不前,無法進入嶺南,這讓建康的楊廣格外擔憂,於是他找來高穎等人商議此事。

高穎等人早已經透過南陳降臣瞭解到了嶺南的許多內情,於是楊廣在知道嶺南實力最強的冼夫人與陳氏的關係後,便命令陳後主寫一封書信給冼夫人,勸冼夫人主動歸降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