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文帝建立的這一整套規模龐大、組織完備的官僚機構,表明封建制度已發展到成熟階段,自隋定製,一直沿襲到清朝覆滅才徹底結束。

隋朝建立後,開皇元年隋文帝下令命高熲等人參考魏晉舊律,制訂《開皇律》。開皇三年,隋文帝又命蘇威、牛弘修改新律,刪除苛酷條文。

《開皇律》對後世律法影響深遠,隋文帝修訂的法律唐朝都基本上繼承了。

楊堅即位後,最大的舉動莫過於興建大興城了。

隋朝開國之初,繼承的北周都城仍在長安舊城,因久經戰亂,殘破不堪,而且宮室形制狹小,不能適應新建的統一國家都城的需要。

加之幾百年來城市汙水沉澱,壅底難洩,渭水河床降低,長安城內居民飲水供應也成問題。

因此,隋文帝放棄龍首原以北的故長安城,於漢長安城東南筑新城,名大興城,在今西安城及城東、城南、城西一帶,也就是即唐朝時期的長安城。

開皇二年正月(夏曆二十六年),楊堅命宇文愷負責設計建造新城大興城,並要求翌年三月竣工。

宇文愷參照北魏洛陽城和東魏、北齊鄴都南城,把龍首原以南的6條高坡視為乾之六爻,並以此為核心作為長安城總體規劃的地理基礎。

“六坡“是大興城的骨架,皇宮、諸多官府府衙和寺廟都高高在上,與一般居民區形成鮮明對照。

岡原之間的低地,除居民區外,則開渠引水,挖掘湖泊,增大了城市的水域。大興城充分利用地形的優勢,增大了立體空間,顯得更加雄偉壯觀。

大興城的平面佈局整齊劃一,形制為長方形。全城由宮城、皇城、外郭城三部分組成,完全採用東西對稱佈局。

外郭城面積約佔全城總面積的近九成,居民住宅區的大幅度擴大是大興城建築總體設計的一大特點。

大興城在當時的世界上是最為巨大的城市,是漢長安城的2。4倍,明清北京城的1。4倍。

比同時期的羅馬帝國都城拜占庭大七倍,較公元800年阿拉伯人所建的巴格達城大6。2倍。

在此之前,從秦漢一直到南北朝,都城之中的城市格局,沒有章法,沒有佈局,皇宮、官署、民居,交錯相處,十分雜亂。

至大興城之後,都城的均衡對稱格局開始形成,街道整齊劃一,南北交錯,東西對稱,大街小巷,井井有條。皇宮、皇城、民居三個部分相對分開,界線分明,既安全又實用。

雖然如今這些規劃的榮譽已經被夏國提前搶去,不過這一切也不影響大興城對中原的影響力。

原來的歷史上,楊堅成功地統一了歷經數百年嚴重分裂後的中國,從此中國在大多數的世紀裡都保持著他所建立的政治統一,其個人功績是無法抹殺的。

隋文帝初登基時全國人口四百萬戶,等到隋煬帝登基時已達近九百萬戶,以一戶六口計,全國人口不下五千萬,這個數字大約直到唐朝建立一百年後唐玄宗時才達到。

唐太宗死後,唐高宗李治繼位時,計戶口三百八十萬戶,歷史上被吹上天的唐玄宗開元盛世,全國也只有七百六十萬戶,四千一百萬人,遠遠不如隋朝時期的人口繁盛。

國力之差距可以想見根本不是光靠著吹噓就可以彌補的,隋朝不是大家想象中那麼差,唐朝也根本沒有想象中那麼好。

後人總以為海外的唐人街是取自唐朝,其實不然,那是因為當初華人被當做豬仔賣出去的時候,離開的地方叫做唐山,從此唐山成為了大陸的代名詞,這才是唐人的由來,而不是什麼以唐朝自豪。

楊堅確實有能力,但是如今有了王澤,他已經沒有那麼多時間去開創他的開皇之治了。

為了更好的牽制夏國,他極力拉攏突厥來對抗夏國,但是為了防止突厥對隋朝造成威脅,他又採取了長孫晟的計謀,使得突厥一分為二,東面依然是沙缽略可汗庵羅統治,西面則是達頭和大邏聯合。

就這樣在東方大陸上,隋朝與突厥、夏國三者之間形成了一個互相牽制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