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五章劉玄德贅婿爾!(第1/2頁)
章節報錯
古時在徐州東海郡海外有一個海洲(即大塊陸地和周邊許多小島的整體稱呼,在後世這個島嶼已經於大陸連線成了一個整體,又叫連雲港。
但是一直到清朝之前的數千萬年裡,這裡一直是一個脫離大陸的大型海島,據說西遊記裡面的傲來國可能就是說的此處。
《山海經·海內經》中記載:“都州在海中,一曰鬱州”,在《東夷源流史》中認為鬱州大部分為鬱夷(嵎夷)人所居,故而稱之鬱洲島。
‘春’秋晚期,越王勾踐滅吳之後,越國繼承了吳國的邊界,鬱洲島及其附近的大陸成為越國的最北部。
為了更好地與中原大國爭霸,越國把國都從遠離中原的會稽(即紹興)遷到了當時緊鄰大海的錦屏山,建起一座城市稱都琅琊,也就是如今被南陳所佔據緊鄰東海郡的琅琊郡(這時北徐州也稱為琅琊郡)。
早先鬱洲島在屬於南朝的宋、齊、梁時期並沒有設立州縣,不過在北齊佔領時,因為島上人口增加故而劃分為兩個縣:東海縣和廣饒縣。
當時北齊已經裁剪過一大批人口稀少的州郡,凡是設立郡縣的地方都要有一定的人口基礎;因此根據一個島嶼可以劃分出兩個縣,就可以想象出當時鬱洲島的面積究竟有多麼廣闊了。
鬱洲島上植被繁茂鳥獸衍生,加上水源充裕、耕地‘肥’沃,在《尚書·禹貢》中被描述為“厥土赤殖墳,草木漸芭”的富饒之地,故而在這一時期鬱洲島的人丁在海州乃至淮河南北也算得上稠密之地。
自從南陳這次北伐後,海州當地百姓官吏紛紛起事佔據了海州三郡,義軍與前來鎮壓的北齊官軍在海州周邊各州郡進行了近兩個月的攻防戰,海州附近各郡縣的民眾為了躲避戰‘亂’紛紛逃難到了鬱洲島,使得島上人口急劇增加到二三十萬人。
等到南陳佔領了海州和鬱洲島,因為本地治安相對周邊還算安穩,島上人口也一直在不斷的增加。
直到現在海州北部附近的蘭陵郡、北徐州(也叫琅琊郡)等被地方豪強割據的州郡,還有大批百姓不斷逃到此處。
當王澤順著哭喊聲來到前面不遠處時,發現這裡也是一處港口碼頭,大批的平民百姓分成一隊隊正在南陳官軍的催促下登船。
可能是因為人群擁擠,導致人群裡各種哭喊聲不斷,另外還有大批百姓擁擠在港口的空地上等待著,只聽得人群中‘婦’‘女’喊叫孩童的聲音、男人的爭吵聲、兒童的哭鬧聲各種噪雜不斷。
看到這一幕王澤眉頭一皺,旁邊剛剛趕到的杜謙真可以說是察言觀‘色’的好手,不等王澤發問就自動上前解釋道:“這些都是要遷移到淮南的百姓,這鬱洲島土地雖然富饒,可是也養活不了這麼數十萬人口。
之前因為戰‘亂’這些百姓所食用的糧食全靠外運,如今淮南戰‘亂’已經平息,各州郡因為之前的缺乏大量人口,因此陛下下令遷移鬱洲島民眾到淮南各州郡安置!”
王澤也點點頭,畢竟鬱洲島土地有限,這些人在鬱洲島上不可能一直呆下去,去淮南不管怎麼說終歸是有大片‘肥’沃的土地可以分配給他們。
就在這時,杜謙嘴裡小聲嘟嚷著:“不知道陛下怎麼想的,還要拉一兩萬人運到嶺南去,光是淮南富庶之地這幫愚民還不願去呢,哪個願意去嶺南那破地方呀!”
聲音雖小,王澤卻也連‘蒙’帶猜的聽明白了大意,看樣子陳霸先還真是‘挺’急的,這麼快就要開始嶺南的開發了,當然也可能是想先搞一個試點,希望這些百姓不會讓陳霸先失望。
現在嶺南雖然是蠻荒之地,可是起碼不會像淮南那樣隨時處在北朝的進攻之下,也算是脫離了戰火的侵擾,要是放到後世有擁有嶺南戶籍的還不得被老百姓搶瘋了!
這些百姓是南陳以後崛起的根基,王澤當然也不會再去挖牆腳,加上陳軍官兵雖然催促的緊,可是也並沒有虐待百姓,故而王澤也不再理會這些。
不過這鬱洲島地處南北近海‘交’通的中軸點,從膠州到大江之間兩千餘里的海路只有這麼一處大島嶼,倒是一個良好的海上基地,王澤心中微微有些可惜。
因為鬱洲島對以後王勇一方和南陳之間的‘交’往很重要,王澤打算藉著這個機會好好了解一番。
一邊走王澤一邊檢視,只見鬱洲島中部的雲臺山高高聳起,山脈的南部像一條長蛇,高昂的頭部正是‘玉’‘女’峰之巔。
杜謙指著不遠方的一處山脈對王澤笑道:“夏侯你看到那裡沒有,那一處山裡面有一個村落,以前可是曾出過一個名士的你可知道是哪一個?”
王澤猜測良久腦細胞消耗無數也想不起這鬱洲島出產過的名士到底是哪個,程雪瑩除了看看醫書其他的書一概看不下去的當然也不會知道,倒是朱青青喜歡讀書,略一想便恍然道:“杜將軍莫非是說前漢糜子仲乎?”
杜謙賠笑道:“朱小娘果然聰慧過人,這裡便是那糜子仲故里了,說起來在下的字和糜子仲還是一樣呢,只是人家比我強多了!”
這時候王澤才明白原來杜謙說的是東漢末年三國時期的徐州名士、鉅富糜竺糜子仲,王澤一直以為糜竺就是彭城人,想不到是東海鬱洲島人士。
當年糜氏家族“祖世貨殖”,擁得鬱洲島的“田疇魚鹽之利”,到糜竺、糜芳兩兄弟時已經是家資鉅萬,可比卓王孫之富。
當時鬱洲島上的土地幾乎全部都是糜氏家族的土地,‘肥’沃的耕地加上海邊鹽場出產的上等海鹽,讓糜氏家族積累了無數的財富,讓數次大敗虧輸的劉備都有重新起家的本錢,據說光是有一次糜竺就送給了劉備二千名莊客做部曲。
直到宋朝時都還有當地官員說,雲臺山周邊三百里民眾,全是當年糜氏家族佃戶的後代,由此可見糜氏當年的繁盛。
而杜謙方才所指的地方,是一座名叫關裡的古老村落,也正是當年糜竺在鬱洲島上居住的地方。
一行人沿山路攀沿而上,雖然山勢不高卻也算險峻,不過因為先人的開鑿道路倒也不難走,不過三四里路就隱隱看到一個古村落靜臥在群山環抱之中,綠樹環繞間彷彿一個世外桃源一般。
站在村口的高處看去環村皆山,中為坦‘蕩’的平原和無垠的坡地,田裡種植的小麥已經‘抽’薹,遠遠地可以看到有村民正在努力的車水以便為正在灌漿的小麥灌溉充裕的水份。
‘肥’沃的土地加上充裕的水源,四周又是山地環繞沒有颱風侵襲,真是一處桃‘花’源,倒是讓王澤有些羨慕了。
村子裡的百姓因為數百年來都是古老相傳下來的親族本家,加上彪悍的民風人人習武,村子又有經商的傳統,也有錢購買了一批武器倒也不虞外人覬覦。
不過為了王澤的安全考慮,高式還是勸道:“小郎君,此處村落地勢險要民風彪悍,加上家家都配有兵器,為了安全還是不要進去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