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9章 海關成立軍事整合(第2/2頁)
章節報錯
至於當他們看到所謂的收稅這個功能的時候,一個兩個都是一副‘果然如此’的表情,顯然他們事先也有預料。
不過這個收稅,主要是針對近海貿易的那些商隊收取的,畢竟這年頭除了華夏進行沿海貿易,還有誰會和華夏進行貿易?不過不能不承認,海運的確比陸運快得多,難得的是貨運量也大,在沒有京杭大運河的如今,海運比陸運更有價值。
或許在未來,京杭大運河就沒必要再開挖了。如此,就不會有漕幫的存在,沒有上百萬人要依靠這條運河來生存了。而那些土地,或許會被開發出來,到時候房產商顯然就會笑不攏嘴了。
至於伴隨著貿易稅出現的第二個收費專案海盜稅,卻是沒辦法收了。
這年頭,大海上只有華夏人的船隻,也就不存在出現外*艦的情況。這樣的情況下,憑什麼別人要把自己浴血奮戰得到的戰利品,拿出一部分‘交’給國家?而且為了提高百姓們出海的積極‘性’,這個海盜稅顯然也是收不起來的。
收稅的問題過去了,還有一個問題是大家關注的,那就是‘私’人武裝的問題。
由三家聯名出力,共同制定了一個各級船隻分類和核載人員的細表。上面明確標明瞭,每一艘海船上面,可以容許的標準核載船員數量。
除了這些船員以外,任何‘私’人公司的船隊,按照船隻的級別,最低階的船隻最高只能允許三十名‘私’人武裝上船,最高階的船隻也只能允許二百人上船而已。
同時,規定了所有‘私’人企業,按照企業的規模劃分為甲乙丙三個級別。每個級別可編練的‘私’軍人數都有明確的限制,而且‘私’兵的名單要上報海關備案,領取海上武裝證明之後,才能上船。
顯然,那麼做的主要原因,就是為了避免世家盲目訓練大量士卒。
這個行為是可大可小的,小的方面說,就是為了避免過度徵招地方百姓,而導致耕地、生產人口的流失,畢竟大海是危險的,一個不好就是數百人喪生,對華夏而言,這實在是太‘浪’費人口了。
大的方面來說,你訓練那麼多計程車兵,若是不是為了出口,而是為了造反怎麼辦?一家或許看不出來,但是若是好幾家一起聯合起來,那就有數萬的軍隊,放在諸侯面前,試問有哪個諸侯願意這樣一支軍隊,就那麼大搖大擺的出現在自家的領地內?
就算是以前,世家們雖然也有自己的‘私’兵,但是訓練程度低不說,而且大部分時間他們是半工半兵,更多時候是以家丁的身份出現,再加上國家大權旁落,所以才姑息了一下而已。
顯然,很快三個國家就要合併,這是大勢之所趨,只要訊息靈通的世家都知道。而新的政權是新興的,但也是獨立‘性’最強的,至少在前兩代絕對是這樣。
在這樣的情況下,新君必然不能容許治下有控制不了的勢力存在。所以對各個世家掌握的‘私’軍進行一定的限制,也是無可厚非的。畢竟,他只是限制,而沒有取締不是麼?
海關的職權,暫時也就那麼幾個了,後面倒是寫了一句話‘更多職權,待進一步探討完善’,顯然,日後或許還會出現其他的職能,但如今就這個幾個了。
至於這幾個職能,雖然讓世家們少賺一點,出海探寶的危險係數提高一點,甚至可以說連他們的皮‘毛’都沒有傷及,所以經過他們內部的商討,也就選擇了妥協。
於是,開關正式開始營運那天,諸侯們也開始積極的配合起來。
而最先配合海關開展業務的世家,他們家族的子弟,也被安排進了海關工作,各大世家因此多少也得到了一些好處。
同一時間,華夏軍校正式在洛陽成立,這標示著洛陽很有可能會再次成為新政權的政治中心。
當然,軍校大部分的建築物還在興建,不過依靠過去一個皇莊作為底子,倒是簡單的把主體建築給修建完畢了。
然後,華夏軍校迎來了第一批就讀生。他們涵蓋了三大勢力的武將階層,而他們即將在這裡回爐三個月,然後再打散到各個邊疆進行鎮守。
與此同時,政委班也開始授課,一千三百名文人開始入學就讀。他們畢業之後,會被分配到各大部隊之中擔任政委。
他們的責任,一方面自然是類似心理醫生一般,給士兵們去除心理‘陰’影;一個則是不斷做士兵們的思想工作,並且在主將造反的時候,奪去他的權力,然後以臨時指揮官的身份,將參與造反的官兵抓拿歸案,送‘交’國防部處理。
就這樣,新的政治制度,新的正體,在不知不覺之中已經悄然開始實施。而最先開始實施的,便是這軍事領域。
只有大家都放棄了手中對軍權的掌控,才有資格談論下一步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