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人,認的就是死理。

特別是翰林院的這些清流們。

徐老認的也是死理,餘學夔認的也是,他不畏帝王,不懂人情世故,但他知道捐軀為國。

而翰林院的讀書人,顯然也都是認死理的。

只要能為國家做出貢獻,只要對天下百姓有好處,他們就算磕個頭破血流,也在所不惜。

所以,經過朱瞻基這麼一說,三位大儒的心中就變得有些迫切了起來。

“太孫殿下,您只管說,要翰林院怎麼做吧。”

“開海之策,我們必定鼎力相助。”

朱瞻基心中一笑。

自己是太孫,怕是不好開團了。

但翰林院都是天下大儒,是一流清貴,由他們開團,再合適不過了。

所以,朱瞻基的想法,是由他們向朝廷遞交開海之策的方略。

當朱瞻基將這個想法說出來之時,範秋立刻拱手道:“太孫殿下,不用多言,這本就是我們分內之事。”

“明日朝會,我等會去上朝,向太子爺稟明開海之策的。”

“今夜,我等便寫策論。”

這就是被人信服的好處。

因為被他們信服,所以這群清高的大儒們,才會心甘情願的為自己做事。

這一點,朱瞻基很清楚。

他笑了起來:“那就多謝三位學士了。”

範秋呵呵一笑:“為天下百姓,我等義不容辭。”

“那太孫殿下,我們現在就開始做準備了。”

朱瞻基頷首,站起身來:“那我先走了,等你們明日朝會上的好訊息。”

範秋眉頭緊皺:“開海之策,事關重大,而且觸動了很多人的利益,怕是沒那麼好拿下。”

“明日,不一定是好訊息。”

朱瞻基咧嘴一笑:“不管怎樣,堅持下去,總有好訊息。”

三位大儒呵呵一笑。

朱瞻基拱手:“先生們,告辭了。”

幾位大儒,將朱瞻基給送走了之後,便立刻沒有閒著,開始擬寫草案,闡述要點,說明開海之策的利害與否。

明日,他們會上朝,將這份策論,遞給太子爺或者是皇爺。

大儒們的文采,自然是非同凡響的。

所以,他們的草案擬得很快,這份策論很快就寫好了。

但僅僅是這,還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