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卷:無所不能 第五章:我也有一個想法(第1/3頁)
章節報錯
“二、衛所兵力分散,不利於集合優勢兵力對敵人形成壓制,容易被逐個擊破。”
見朱祁鎮沒有表態,于謙心情振奮,緊接著將第三項道來:
“三、我軍以京營為最強,三大營互不統屬,各司其職。
雖優勢可以互補,但卻有礙統一排程。兵將皆是臨時指派,上下不識,不能使將令完美執行。”
朱祁鎮期待的看著于謙,雖然早於前世幾個月時間,但是于謙果然早就已經準備好了對京營的改革方針。
“於愛卿說的好,那你覺得應該如何去改才能夠改變這種情況呢?”朱祁鎮問。
于謙略微沉吟整理,便將心中想法全盤托出:“國之所持者兵,兵之所賴者將,將得其人則兵無不精,兵精而國威鎮,則虜寇可平,臣以為可自軍中選官軍十萬,分為五營團練。
以每隊五十人,一人管隊。兩隊置領隊官一員,每千人把總官一員,三五千人置把總都指揮一員,其管隊把大小總官,各量其才器謀勇謀之。
使之互相統屬,兵將相識,管軍者知軍士之強弱,為兵者知將帥之號令,不敢臨期錯亂。賊來多則各營俱動,少則量勢調遣,隨機應敵,頭目素定。
等到交戰之時,只需調動頭目而士卒自然跟隨,相處日久,同袍兄弟間自可相知相輔,而將官命令上呈下達無有滯澀,戰自然可以得十分全力。”
朱祁鎮靜靜聽完于謙的想法,這些事包括整體規劃他都記得,見於謙充滿期待的目光,卻沒有立即回應。
他還要問問于謙知不知道這麼做有多大的阻力,還有沒有更好的想法。
“于謙,你可知道你這些話傳出去是什麼後果?”朱祁鎮之所以這麼問,是因為將兵分離,是朱元璋用來限制將領權力過大定下的祖制。
于謙重重點頭:“臣知道!臣原準備與其他大臣一同上書,聯合朝中有識之士也減小一些阻力。”
“你性格沉穩,不打無準備之仗朕是知道的,可你確定你所說的那些人還會跟你一起上奏嗎?
在朕跟曹鼐等人也回來之後,你的想法還能得到眾人的支援嗎?”朱祁鎮要再提醒于謙目前的情況。
于謙沒有猶豫就回道:“臣相信不論是曹首輔還是其餘大臣,他們定然會以國事為重,再說臣也無意把持權利,自是不怕。”
朱祁鎮感受到一顆赤子之心,國士無雙不外如是。
朱祁鎮也興奮起來,他目光灼灼的直視著于謙,激動的問:“既然這樣,那你可還有更徹底的想法嗎?”
卻見於謙此時猶豫了,他沒敢與朱祁鎮對視,良久之後才說:
“皇上,改革越激烈就越容易成為少數人牟利的工具,還是徐徐圖之吧。”
朱祁鎮一愣,他沒想到于謙會這麼說,這跟他的預料可太不一樣了,幾次想開口,卻又忍下。
既然于謙這麼說,就不再說改變衛所的事了,不過剛才的團營製做一些調整,倒是沒什麼問題。
“既然你這麼想,那朕就不為難你了,對你剛剛所說我做一點補充:
以十人為一班,三班組成一排,三排成一連每連配備一夥頭班,四連成一營,三營成一團,三團成旅,三旅成師,兩師成軍。
逐級各設正副長官一人,以班為例,就是設班長、副班長各一人,再加參謀的職位,每軍人數就可達兩萬人。
戰時,上級陣亡由下級自動補位,這樣每軍的兩萬人不管何時,都不會失去指揮,就是一支如臂使指的鐵軍,你看如何?”
朱祁鎮有些驕傲的看著于謙,他相信借鑑了後世的軍隊,一定是跨時代的創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