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郭懋走了之後,朱祁鎮的皇帝生活每天都很規律,有于謙這位首輔在,好多事到不了他這就能解決,人也輕鬆不少。

雖然在後宮的待的時間比以前長了許多,可每天上午雷打不動的總要在乾清宮暖閣中批閱奏疏。

“請徙內地……請徙內地?請徙內地!”朱祁鎮拿著慶王的那本奏疏,嘴裡不斷的複述四字,語氣也越來越重。

“金英!”朱祁鎮叫了一聲。

“奴婢在。”

“那王誠的事有結論了嗎?”朱祁鎮臉上神情微妙。

金英一愣,他早就回復過朱祁鎮。

確實是那個王誠的勞什子老鄉託他辦事,那個老鄉也被抓了。

在東廠裡待了幾天也只說是自己想在王爺面前表現,沒受誰指使。

皇上當時又正因為京城糧價奇高煩惱,沒工夫搭理這種微末小事,也就直接打殺了事。

皇上怎麼今天又想起來這茬子了?

金英百思不得其解的心念急轉,片刻後恭敬答道:“皇上,找了那王誠的同鄉。

人嘴倒是挺硬,只說自己貪功私下找了王誠的門路,跟其他人沒關係。

後來熬不住審問,人就沒了,再然後京城中出現了那些個枉法的商人,奴婢就忘了繼續追查,奴婢有罪。”

“王誠那個同鄉嘴倒是嚴實,算是個硬骨頭。”

朱祁鎮看了一眼跪在地上的金英輕聲道:“查沒查通政司?”

金英這回嘴皮子倒是利索,“奴婢沒來的及向您請旨,還未著手清查通政司。”

“去叫李錫來一趟。”

跟朱祁鎮所料不差,他倒也不惱,誰讓自己老爹死前將東廠權利削了不少。

雖然在王振的努力下已經大大提高了職權範圍,不過還是由錦衣衛主外朝,東廠主內朝,這也是他平衡司禮監權利的手段之一。

通政使是三品大員,也屬九卿之一。

各地官員的奏疏或者是百姓的民情反饋,都必須經過通政司處理。

由通政司彙集各地奏報之後,負責核對內容,抄錄副本,然後這些奏疏和民情才會出現在他的案頭上。

也就是說,這通政司是第一道關卡。

通政使還有一項重要權力,就是人事權!朝廷每逢議大政、大獄及會推文武大臣,通政使必參預。

至於這位通政使李錫,之前不管是胡濙在時還是後來的金濂二人,每次參加各項朝廷決議,幾乎都沒有明確表態支援。

朱祁鎮今天再看到慶

(本章未完,請翻頁)

王的奏疏,才猛然發覺,自己差點就將這個通政使給忽略了。(作者忘了跟豬腳沒關係……)

雖說王爺上的遷徙摺子不犯什麼忌諱,可大明對藩王的問題本來就很敏感,就算是為了自己的烏沙,這位李錫李大人也應該先上奏自己,再行定奪。、

本也不是什麼著急的事,不應該這麼莽撞的讓奏疏直接出現在自己眼前,甚至還能牽扯出內官受請託這麼檔子事。

朱祁鎮就是想看看這位通政使李錫,對現在的朝政是個什麼態度,也好確定自己下一步的走向。

朱祁鎮坐等李錫的當口,自己也沒閒著,命人找來最近的兩份邸報。

現在的邸報就是由通政使司衙門專辦,也就是現在報紙的前身。

邸就是官邸的意思,指招待外賓和地方官員的招待所,也就相當於現在的某某駐京辦,那邸報顧名思義就是官邸的報紙。

本來呢就是為了讓各級官員掌握皇帝跟朝廷的政策所辦,最早的記錄可以追溯到漢代,明確的文字記載則是起源於唐。

到了宋代正式稱為邸報,在明朝就已經不再是以官員為主的小範圍傳播品,而是影響全國的刊物。

朱祁鎮張開邸報,上面最重要的訊息還是朝廷此前對於哄抬糧價之人的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