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錦衣還鄉
章節報錯
中國人從骨子裡面都是好面子的。
正如過年,無論過去的一年幹得如何,到了正月初一,大家必是一身新衣。左鄰右舍,鄉里鄉親見面,都會主動掏出平日自己從不捨得抽的好煙遞上,而後一番推推搡搡,彼此說著祝福的話。
《史記·項羽本紀傳》中說:“富貴不歸故鄉,如錦衣夜行。”想想也有些道理,合肥人也是如此。
150多年前,劉銘傳、張樹聲、張樹屏、周盛波、周盛傳、唐定奎等百餘個大小團練首領,跟隨李鴻章走出合肥,縱橫馳騁中國大地近半個世紀,成就了中國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淮軍。
走出去的人中,獲封參將以上的就有220多人,提督銜以上達30多人,劉銘傳、張樹聲、劉秉璋、潘鼎新等人更是官至封疆大吏。這些淮軍將領功成名就之後,紛紛榮歸故里。
他們在家鄉購田地、置產業,興土木、建莊園。由此,建成了眾多各式各樣、規模不一的莊園圩堡,從而形成獨特的淮軍圩堡群,規模較大的圩堡就有劉老圩、張老圩、張新圩、周老圩、唐五房圩等等。
其中張氏兄弟於光緒年間與劉銘傳、周盛傳、丁壽昌等共同捐資創辦肥西書院,位於張老圩西二華里馬跑寺,供幾個家族子弟入學。李鴻章親題“聚星堂”匾額,現在叫聚星中學。周老圩現在的名字,叫肥西農興中學。這是錦衣還鄉的一種。
應該2008年吧,朋友非拖著我去參加一個飯局,說參加的都是各地回合肥過年的成功人士。
那天也就三四桌的樣子,酒店檔次比較高,大領導們和貴賓遠遠一桌。我和朋友落座四顧,全是陌生面孔。朋友一直是個自來熟的性格,很快就把氣氛帶動了起來,大家推杯換盞,倒也其樂融融。
酒過三巡,不知由什麼話題引起的,就聽見一位衣冠楚楚,氣宇軒昂的男士侃侃而談:“說起石頭,安徽靈璧石,紫金石還是不錯的,1994年有塊45厘米的靈璧石,在我們香港就是6.8萬美元成交的。不過呢,因為是現代的,沒有內涵,還是有些小家子氣了。有點檔次的,還是要數元代的玉山璞,石背上有顧阿瑛和清代王時敏題款,年初的時候,在蘇富比就拍了385萬。”
看到我們一臉茫然,男士更加得意:“那塊石頭還是上次我在家成家看到的,當時我讓他送我,他墨跡半天就是不幹,氣得我把他一頓好罵!哈哈!”
我更懵了,小聲問朋友:“家成是誰?”
朋友也不確定:“好像是李嘉誠。”於是繼續老老實實坐著小口抿著酒。
挨著坐的是個很時尚的小女孩,起身逐一敬酒,到我這問我是做哪一行的,我如實相告。小女孩感嘆:“哎呀,還是在老家的企業好,不像我們這些北漂,天天辛苦得要死!”
我和朋友問她是做什麼的,小姑娘蹙眉:“其實吧,我也沒什麼正經事,就是每個星期找小菲,小鵬他們打打麻將,每次贏個萬兒八千的當生活費。”
朋友在耳邊小聲嘀咕:”王菲,李亞鵬!“我端著酒杯默默點頭,自此到散場無語。
那個時候還有些較真,回家後查了下資料,發現飯局上那個男士說的石頭居然還都是真的。或許是怕貧窮再次限制我的想象,自此再未參加過類似飯局。
還有一個錦衣還鄉的故事,那就要追溯到六七十年代了。
說是油坊崗那邊有個年輕人參軍入伍,在部隊表現不錯,入了黨,提了幹。
那個年代,對於老家來講,老百姓孩子在部隊能入黨提幹,那是相當光榮的大事。於是正好乘他探親回家的機會,公社領導親自帶隊,組織人連喜報一起敲鑼打鼓把他送到村裡。
一路場面隆重,身著嶄新幹部服的年輕人自是春風得意,一路趾高氣昂,指點江山,應該是有點飄了。快到家門口,看到杵著柺棍,迎過來的媽媽,年輕人不緊不慢踱步上前,握住老太太雙手,一本正經,字正腔圓喊出了一聲:“母親!”
合肥土話中,對自己母親的稱呼基本上都是媽媽或者媽姨。如果到家見到鄉鄰,不說土話故意說普通話,過去有個詞叫“撇腔”,不過到現在就不是很講究了。
他媽當時沒反應過來,有點愣神,他微微頷首,第二句話又來了:“老人家,一向可好?”於是,四周一片譁然,場面有些尷尬。好在村長略見過世面,趕緊打圓場:”走走走,上家再說!“
誰知就在離到家沒幾步的功夫,年輕人的第三句話讓她媽愣是拿著柺杖追殺了他好幾裡地。
路過的一個魚塘的時候,他指著塘埂方向問村長:”請問,那是什麼東西?“
他媽這次再也忍不住了,一柺棍就敲他頭上,勃然大怒,邊打邊罵:“你個忘本的小兔崽子,你從小放的東西你都不認得啦?那是鵝!鵝!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