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8林淵獻計兵不血刃 陳新醉述勝敗傳承(第1/3頁)
章節報錯
三天後子夜之時,韓石勇執戟披甲騎著自己的戰馬,帶著軍隊緩緩透過陽明山。
在他身後,烏泱泱地鐵甲軍趕著牛馬,拖拽著一輛輛放眼望不到尾的木質囚車以及一車有一車的大木箱,浩浩蕩蕩地向著盛京的方向而去。
每個囚車上都關著四五個囚犯,他們一個個都如霜打的茄子,蔫了吧唧地歪在木牢之中,全無生氣。
誰能想到這些囚犯,三天前還是準備在大燕軍隊攻山時拼死抵抗,誓要同歸於盡,伍寶駒帶領下的陽明山賊寇。
其實,那天中軍寶帳議事時,林淵最終提了一個計策。
“將我們在楚河邊投降的三多個賊寇全部放回山,每個人給他們準備一個小水囊,裝滿乾淨的水,讓他們帶上山去。”林淵說道。
“什麼?林將軍,我們好不容易才讓他們斷了五天水,現在賊寇被困在山上,你卻要放了戰俘,還給他們送水上去?他們要有了水,繼續跟我們耗,別說三天,三個月他們都敢跟我們耗下去!”韓石勇一聽林淵的話,立即耷拉下了臉,滿心覺得他出的一定是個餿主意。
“韓將軍,你難道沒聽說過「欲將取之,必先予之」嗎?有時候對敵人不能太計較得失,總要給他們一些甜頭,才能將其一網打盡。”林淵一本正經,煞有其事地說道。
“我還從來沒聽說過有這種給予的方法,我們廢了如此大的力氣,好不容易才讓賊寇斷水,消磨了他們意志。”韓石勇生氣道。
“韓將軍,請照我說的做!”見韓石勇一百個不相信,於是林淵湊到他耳邊,細若蚊聲道,“只要贏了,這些戰俘和陽明山上的金銀珠寶都歸你,帶回去邀功。輸了的話,林某願受軍法處置。”
“此話當真?”韓石勇側目熟視了林淵良久,開始有些動搖,以他的經驗實在想不通林淵為何那麼自信。
“當真!林淵願立軍令狀。”林淵肅然起敬,抱拳道,周圍將官不知林淵瞧瞧跟韓石勇說了什麼,全都用驚異地眼光瞧著他。
“咳!好!那便如此,有勞林將軍了!”韓石勇拱了拱手道。
於是,林淵讓陳新把前些天俘虜的賊寇全部召集到軍營中央,每個人發給他們一個小水囊,裡面的存水足夠他們喝上好幾天。
“今日,本將軍便放你們回山。”林淵左手把著寒光劍,站在高臺上朗聲道,“希望你們能勸說伍寶駒等首領早日繳械投誠,朝廷一定不會為難你們的。”
臺下眾俘虜左顧右盼,心眼交流,彷彿一個個都在說這將軍真傻,要放虎歸山,大家不如趁機跑了吧。
“你們也知道陽明山已經被我們包圍了,如果有誰想偷偷逃離的,儘管逃!”突然間一道白光,他拔出寒光劍將跟前的一張木案斬成兩端,嚇得所有俘虜都是一哆嗦,接著林淵狠狠地說道,“只不過一旦被逮到就如同此案!”
軍隊押送著俘虜們到山道入口,林淵和韓石勇親眼瞧著他們一個個向上走,最終在消失在崎嶇的陽明山中。韓石勇已經不放心,下令自己的鐵甲軍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圍著陽明山,不準走脫一個敵人。
林淵缺不在意,慵懶地地回到營帳之中。等韓石勇安排完一輪部署,再次回到軍營中,卻發現林淵軍隊的將士們置酒高歌,而林淵則獨自在營帳中開始補覺。
韓石勇皺了皺眉,本想發作,可是硬生生的將一腔盛氣壓了下來,心中暗道:“三天後,若拿不下陽明山賊寇,我看你這「南安第一劍」有何臉面,到時我才不管你們有多大損失,定讓你們死攻陽明山!”
韓石勇掃視了一圈,心裡突然打起了小人主意。他叫來了自己的裨將,讓他帶人監視林淵一行,避免他們看拿不下賊寇突然撤軍逃跑。
林淵未踏出軍營一步,每天除了吃飯,就是睡覺補充體力。而慕容雲厝和陳新等將官,表面依舊一點都不擔心,每天喝酒娛樂。
不過營帳中,真正不擔心的估計也就這幾年一直作為裨將的陳新,慕容雲厝一路上經歷了不少,開始變得小心翼翼,飲酒間不禁問陳新道:“你說林淵的方法好使嗎?”
此言一出,岑知、岑名等人也都放下手中的酒杯,盯著陳新,等待他的回答。
只見陳新微微一笑,拿起一碗酒一飲而盡,藉著酒意不直接回答,而是道:“諸位不管老的新的,這一路上大家都一起經歷了很多。你們也發現我並不喜歡林將軍,你們知道原因嗎?”
眾人皆搖頭,岑知猜測是因為林淵為人孤僻,不近人情。
“此話說對了一半,可不全對。”陳新又道,“這世上有一種人,對外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可就不懂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常常有意無意會得罪人。如同漢之韓信,楚之項羽,當天下亂亂之時,大有作為。可天下欲將定時,則會成為眾矢之的。林淵也是如此之人,所以我不喜他。”
慕容雲厝急問:“此為何意?”
陳新解釋道:“林淵好劍術和兵法,眾人皆知。可是他每每出征時,重士卒,輕將官,所以每每作戰,林淵率領士兵可以勢如破竹,而將官們往往會因為一點小事,被他殺雞儆猴,受到處罰,此其一。”
“正是,正是。孃的,小王一出陣就捱了頓打,恨恨!”慕容雲厝咬牙道,“那其二呢?”
“林淵深諳兵法,常能揣摩敵人,出奇制勝。可是卻從不研究身邊共事者究竟在想什麼。正所謂「八丈燈臺,照見人家,照不見自家」,我跟了林淵多少年,每次都隨他衝鋒陷陣,卻得不到他任何獎勵,常常說這是為將應該的。有獎勵誇讚都給軍隊士卒。惹眾將官忿忿不平。”
說到此處,在一些跟隨過林淵出征的武將、文官都沉默無語,甚至有人略略點頭表示贊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