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打常州逢異城徐達降級 古(第1/2頁)
章節報錯
第十七章 打常州逢異城徐達降級 古毗陵遭圍困士誠求和(5頁)
1356年秋七月上旬,鎮江翼統軍元帥徐達與左翼統軍副元帥陸仲亨攜先鋒刁國寶、王虎子率兩萬兵馬離開鎮江,進攻東南的常州城。隨行的還有郭興所部及統領的長弓隊。
徐達逼近西北城牆,距離五里遠安營紮寨。派出探子打探常州一番後大吃一驚!
此時常州城沿用五代、宋朝形制,分內城外郭。城牆很不規則。
內城有陸門7個。
東門叫通天門。大約位於古建“域城巷古井”西面的今日紅梅路處。
南門叫陸安門。大約位於古建“新坊橋”北面的今日麻巷街處。
南偏門叫廣化門。大約位於今日南大街與青果巷交匯處。
西門叫朝山門。大約位於古城西南角古建“篦箕巷” 西北段對應的今日西直街處。
西偏門叫長春門。大約位於今日西橫街與郵電路交匯處。
北門叫青山門。因門外有座小山,叫青山。大約位於今日北直街與玉帶路交匯處。
北偏門叫和政門。大約位於今日和平北路與紅梅路北端交匯處。
除了西偏門,其餘六個正門的門樓城牆全部外凸。靠近城門攻城,將遭到側面箭雨的阻擊。
內城東南角位於東門南端。
內城西南角大約位於古建“篦箕巷”西北段 與今日西直街之間。
內城西北角大約位於今日西橫北路與玉帶路交接處內側。
內城東北處有兩個外凸角和一個內凹角。因為這三個角的城牆為“L”形,連線北牆和東牆。上東北角大約位於今日玉帶路東頭南側。下東北角大約位於今日和平北路與紅梅路交匯處。內凹角大約位於今日中山路與藥皇廟路交匯處。
內城東牆略為弧形。起於下東北角,大約沿著今日紅梅路向南到東門止。
內城南牆為較大的弧形。起於東門南,大約沿著麻巷、青果巷南側到古建“西水關橋”北側,再沿著西灜里路、西直街南側到西南角(篦箕巷一帶)止。
內城西牆從西南角走向東北到今延陵西路處,再沿著郵電路西、西橫北弄東向北延伸,到西北角止。
內城北牆從西北角沿著玉帶路南側直到上東北角止。
“L”形城牆從上東北角向南延伸到內凹角,再沿中山東路略成弧形向東直到下東北角止。
內城東面到南面有很長的外郭。
外郭牆東北段起於內城牆上東北角,大約沿著今日關河內側到和平北路北端止。
外郭牆東段大約從今日和平北路北端沿著關河內側到 “東坡公園”東北角止。
外郭牆南段大約從“東坡公園”東北角起沿著京杭運河內側到今日古建“西水關橋”西北側(西水關樓)止。
這條外郭牆總長近5480米。從外郭東門(通天門)到內城東門(通天門),有940多米,形成一個防禦的緩衝區。
京杭大運河流經外郭的南面及西南面,流向西北。
內城西面有一條較短的外郭牆,形成一個大甕城。此牆從內城牆西南角起,沿著京杭運河東北側向西北延伸,大約到今西直街古建“鎖橋”東南端,然後沿著遺存至今的外郭護城河內側成弧形轉向東北,延伸到內城西面護城河止。即止於內城西偏門(長春門)外北側護城河邊。
出內城東門有一條筆直的官道沿著內河北岸與東南方外郭東門(也叫通天門)相連。這個外郭東門大約位於今日西關河弄與武青路交匯處(“東水關遺址”北面)。
從此門南面東水關的運河拐角向北開通了一條城濠,引入運河水成為城東外郭護城河。即今日關河。
在外郭東水門(今日“東水關遺址”處)有一條內河與運河及城東護城河連通,穿城通向西北,從西牆流出,進入護城河。出牆處被叫作小西水關,大約位於早科坊路與延陵西路交匯處的西端。這條內河今日還在,位於延陵中路西南側。兩者平行。
內城南牆外護城河有個下水門,叫西水門。約位於今日古建“西水關橋”西北側。
在西門(朝山門)運河處向北開通一條城濠,經過西偏門直到北門東側與外郭的城濠(今關河)連通,成為內城西面和北面的護城河。
內城西面大甕城的南北護城河上各有一橋,是石砌拱橋,正對甕城城門。
甕城面積大約3萬平方米,只要有足夠的兵力防守,開啟城門讓徐達進,徐達未必敢進!即使敢進,也是送死。居高臨下的包圍,可以以一當十。城頭一千兵可以射殺牆下一萬人。再從西門和西偏門兩頭出兵,則是甕中捉鱉。
此外,徐達還打聽到常州的兵力很多,超出自己一倍多。徐達馬上派人向朱元璋報告實情,請求增加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