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無為決 第五十六章 道門往事(第1/2頁)
章節報錯
謝予卿站起來道:“師傅,我有一事不解。”
“是否關於道門?”
謝予卿點了點頭。
忽然,禪房中閃過一道殘影,獨孤雪已站在二人面前。
謝予卿雙眼竟未察覺獨孤雪動作,只覺對方忽然出現在跟前,不禁嚇了一跳。
鳳簫縈拍著胸口:“獨孤老頭,能不能不要嚇唬人。”
獨孤雪仰望天空,喃喃自語:“說起道門,倒是有些年頭了……”
鳳簫縈板著臉:“老頭,你要說就說,裝什麼深沉!”
獨孤雪隨即娓娓道來:
說起道門,就得先了解當今天下大勢。
《史記》有云:“王侯將相,寧有種乎?”自古以來王朝興替乃大勢所趨,能者居之。
唐末藩鎮林立,五代十國割據,戰亂不斷。後周於亂世崛起,世宗柴榮勵精圖治,大有一統天下之勢。奈何中道崩殂,主少國疑,點檢趙匡胤於陳橋驛“黃袍加身”代周建宋。
太祖得位不正,唯恐手下將領仿效,遂“杯酒釋兵權”,推行“更戍法”。天下初定,“重文教,輕武事”亦是當朝者維護統治之權術。
大宋建立之初,中原武林各派及各路豪傑紛紛響應,襄助宋軍平定中原、抗擊遼國。重文抑武伊始,武林人士便成為當朝者眼中刺肉中釘。幾經圍剿,或棄武從文,或遁隱山林,或大隱於市,自此中原武林一片沉寂。於當朝者,無異於粉飾了太平盛世。
所謂有得必有失。大宋經濟文化日益繁盛,軍事卻積貧積弱,可謂“強幹弱枝”、“兵不識將、將不識兵”,在與遼國交戰中屢嘗敗績。
“澶淵之盟”始,開創送歲幣以求苟安之先河。其後西夏向大宋稱臣,大宋依舊給予其歲幣。此舉無異於割肉喂狼,一時淪為笑柄。
這為後來大宋滅國埋下禍根。但,另一個禍根則是道門一手造成。
道門,自先秦傳承至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不同於東漢五斗米道,道門奉老莊為祖師,尊人而不尊鬼神。門派隱於深山,取道家之經典創立武學。門人以大道為準繩,奉行無為而為,於亂世擇能者事之,治世而歸隱。正是因道門淡薄名利,以天下大局為重,故而備受武林各派推崇,歷來被尊為武林盟主。
只是魏晉、五代之時,天下分合,異族林立。中原武林歷來以漢人為主,道門也不例外。久而久之,獨尊漢室和順應大道兩種聲音在道門悄然出現。
待到北方契丹興起,道門中一脈出走北方,與絕色宮共事契丹。然大道晦明,契丹衰落後,那一脈轉而同本支一同事後周、進而事宋。是以至此,中原武林各派視道門如牆頭草,道門更是與絕色宮結下樑子。
自宋初,絕色宮與道門暗地爭鬥百餘年,大大小小三十餘戰,波及大半個武林。三十年前,道門不得已與之約戰黃河邊。此戰以道門慘勝收場,絕色宮從此不得踏足黃河以南。道門亦因此元氣大傷,門人出走隱遁十有八九,無為決更是在那一戰斷了傳承。自此道門名存實亡,中原武林亦群龍無首。
待到輕佻天子徽宗繼位,朝政凋敝民不聊生,又逢宋江、方臘起義,大宋岌岌可危。徽宗卻妄圖聯金攻遼建立不世功勳,最終“海上之盟”未能令大宋收回幽雲十六州,反倒引狼入室。而大宋聯金攻遼,以致遼國滅亡,絕色宮不得不遁走他地,記恨大宋不在話下。
如今,世道變了,中原武林人士再度出世,佔山為王、勤王扶宋、隔岸觀火、助金伐宋不盡相同。一切,皆因中原武林沒有主心骨。
謝予卿費了一番功夫消化完,試探道:“師傅意思是重振道門,號令武林?”
獨孤雪捋著長鬚,笑道:“小子,樹大招風的道理難道不懂?”
謝予卿聯想獨孤雪之前種種言論,不禁心急:“那師傅是何想法?”
獨孤雪一臉平靜:“待時機成熟。”
鳳簫縈不禁插話:“老頭,你在打什麼啞謎,本姑娘聽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