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家老宅內,爭吵討論出的主意各式各樣、五花八門。有言應請郡兵前來剿匪,也有說應請新野劉皇叔前來剿匪。立時便有人反對,有道是兵過如匪,決不可前門拒狼後門入虎,請郡兵前來剿匪。

亦有言此地離新野縣城與襄陽均路途遙遠。荊州與新野縣裡派兵前來剿匪於時間上趕不及。更有人斷定上庸郡也不會派兵剿匪。盜若匪必來,如之奈何?

有人建議組織鄉勇,抗擊山匪。立即便有人問:何人可領兵出戰?立時便鴉雀無聲無人應承,不免又擺出了個難題。

潘陽坐在一邊,默默觀看並不參與討論。

爭論了許久,也未能得出一個穩妥的意見。

唐豕耳聽著堂上的爭吵,一直在廳堂中緩緩地轉圈兒踱步。待到議論逐漸止住了,才下定決心走到潘陽面前,深施一禮,沉聲說道:“先生定有辦法,解救本村於水火中,還望不吝賜教。我唐村必有大禮相謝,決不食言!”

潘陽連忙起身離座,拱手施禮:“族長客氣了,既然身在此處。就沒有躲避的道理。盡心竭力維護村中的安寧,卻是本分。”

“山中盜匪短期內不來,但無法斷定彼輩何時來襲擊本村。”

堂中眾人聽的凝聲靜氣,不作打擾。

“吾等需在村中做幾件事,設若官兵不剿匪,吾等亦須有所準備才是,絕不可做砧板上的魚肉。”

盤點一下村中現有的武裝力量。除了前段時間,匆忙組建的治安巡邏隊,有十個鄉勇以外,就剩下唐家各房中,還有幾個看家護院的家丁,略有些勇力,其餘再無防禦力量。

隨後潘陽還了解到,村中有兩戶村民為獵戶,父子共有五人做獵手。有兩張獵弓,兩張竹弓,幾把獵叉。平日依靠在後山射獵或捕捉些野物、採擷些山貨與人交換糧米維持生計,日子過的很艱難。

村中目前第一要務便是要組建可與土匪交戰的鄉勇,依靠村中現有的巡邏隊,顯然不行。

潘陽提出組建鄉勇的建議,廳堂中唐家各房主事之人,經過短暫的交流後,總算是達成一致。

畢竟公產中歷年還有一些積蓄,這兩年出息增加不少,特別是去年沿河邊作坊租用地,更是收入頗豐。畜養三五十個鄉勇一年半載,應該不會有什麼問題。

本村依山而建,後山雖非崇山峻嶺,但卻是溝深林密,蛇蟲鼠蟻眾多,本村人輕易不入後山,砍柴草都不深入山中,尋常人若不得路徑,根本無法進村。

因此,本村的防衛的重點全在前村。那條原本窄淺的小溪,經過疏浚,和近半年的不斷取土燒磚,在豐水的春夏秋三季,離開了幾座近期才建成的小橋,基本無法過河。

由此可見前村的防衛重點,就在於幾座跨河的小橋。

幾座小橋的橋面需要重新改造,改做成可以提起升降的吊橋橋面板。橋面平日裡平鋪,若有需要,提吊起橋面板,隔絕交通。

潘陽提出:村中尚需打造幾架竹製大床弩,架設於橋頭,以作輔助守衛之用。

村中守衛力量薄弱,弓弩是極好的防衛利器。急切之間製作角弓已然不及,亦無處購買,且村中並無弓手,多製作簡易竹木弩弓亦可禦敵。

按廳堂中的議定:村中鄉勇以槍兵、弓弩兵各半。

潘陽粗略盤算,僅止勉強夠用而已,五十個鄉勇還是少了些,但小村人數僅千餘口。鄉勇再多些,唐家各房長老就不願意了。

如果事到臨頭,兵勇確實不夠用,再臨時徵召輔兵便是。

村內作坊及溪流的規劃本就是潘陽所做,在各處應做如何的防禦佈置,自然交代的明明白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