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燒玻璃和探索桃園區(第1/2頁)
章節報錯
顧二讓劉大光的徒弟把他從馬尼拉購買回來的物資登記入庫。
做完這些之後,顧二找來唐氏兄弟,交給他們一本造紙術、一本煉製火藥術,這兩樣其實技術含量都不高,簡單的入夢培訓打基礎,讓他們去建一個造紙廠和一個火藥廠。
火藥廠就在關渡城內,造紙廠因為考慮到有汙染,建在關渡城外淡水碼頭邊。
現在有了煤,顧二就想煉焦碳,煉焦碳是想燒玻璃。
顧二自己挑選工人和徒弟,先進行培訓,然後在官渡城內建一個煉焦廠和玻璃廠。
煉焦廠建起來比較容易,只要用磚砌好一個煉焦窯就行。
但是建玻璃廠有點麻煩。
煉玻璃的原料,石英砂,純鹼,生石灰。石英沙海邊多得是,純鹼已經購買了10噸,生石灰目前石灰窯每月有幾十噸的產量。
但是燒玻璃的窯製作起來就不那麼容易了。
第一必須要用耐火磚,這個得從商城購買。
第二得建一個空氣蓄熱室,否則溫度難以提升到1200度以上,這個蓄熱室的一些物品又得從商城購買。
第三,燒製玻璃要用坩堝,這個又必須得從商城購買。
第四,如果要燒製平板玻璃,那麼浮法槽還得從商城購買。
計劃來計劃去,整個玻璃製作流程裝置,只有一個退火窯,可以不用從商城購買,其他的都必須從商城購買。
於是煉焦廠的工作在經過簡單的培訓之後,就交給兩名徒弟帶幾十名工人去完成。
顧二自己則帶著幾位徒弟,專心致志地建玻璃廠。
當第1批平板玻璃生產出來的時候,時間已經到了崇禎三年的8月。
關渡基地增加了幾樣新產品,紙、鹽、平板玻璃、玻璃杯、火藥、生絲、白糖、紅糖、帆布、帆船。
劉大光興沖沖地跑來找顧二說:“大頭領,我現在知道怎麼去掙銀子了。我們可以到對岸去設立商貿交易點,玻璃,生絲,白糖,紅糖都可以賣得好價錢了。”
顧振漢說,這個想法好,我支援你。
崇禎三年八月,劉大光帶自己的幾個徒弟,在張信的護送下,來到廣州城外香山縣。
原計劃是在關渡基地對面的莆田縣去建第1個商貿點的,但顧振漢幾經考慮,覺得莆田雖然熟門熟路,但經濟不發達,建立商貿點意義不大。
而廣州城經濟繁華,而且有黃牙人可以牽線搭橋,顧二決定讓劉大光到廣州城去試著建商貿點,這是關渡基地崇楨三年進行的第八件大事。
當基地建設大發展時,張理帶著連隊完成了對臺北盆地周圍的探索工作,回來向顧振漢報告探索情況。
這次探索分三個階段進行。
二月至三月,主要是探路、記錄土人居住點。
四月至六月,開展“請客”行動。
七月至八月,對不願歸附的土人落部進行毀滅性打擊。
第一階段探索隊以臺北盆地為中心,向西北、東北、正東、東南四個方向以及向淡水河以西區域進行探索。
西北方向是大屯山,探索發現這一片全是荒山。
除了山腳下有兩個已歸附的土人村,山上沒有人居住,更沒道路。
雖然確定山上無人居住,但是發現了溫泉和硫磺,探索也算是取得了一定成果。
東北方向,出五堵後就進入一條峽谷。基隆河從這條峽谷流出,探索隊將這條峽谷命名為基隆河峽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