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章 計劃聯姻(第1/2頁)
章節報錯
到崇楨八年春季,顧振漢開始進行大的人力資源調整。從山東招來的人,除一部分留在農場做管理層和技術骨幹,絕大部分都轉到工業生產崗位。而原來農場空缺的人手,由從福建招來的農戶填充。
關度小學的近1000名學生小學畢業了,其中有一半已年滿16歲,顧振漢讓劉大光給他們安排工作。
基地要發展,教育要先行。
這些小學畢業的學生,優秀的分到各地去建小學,當老師。基餘的分到各鄉去當鄉級的管理人員。
顧二自已親傳的100名高中畢業生,一部分已經安排工作的就繼續工作。剩下的一半去組建關度中學,一半去搞研發。
工業生產方面,整個工業人口已達兩萬人。5000人繼續維持原來的生產,保證基地發展需要。其餘的萬多人,分成200多個研製小組,分別研製織布機、紡紗機、縫紉機、軸承、腳踏車、火車頭、柴油機、煤礦機械、鐵礦機械、建築工程機械、起重機、水利機械、農業機械、林業機械等重工、輕工、農業方面的200多個專案。
顧二提供資料、圖紙、樣品,並安排自已的親傳弟子們每人領導幾個專案,關渡基地新一輪的工業大發展全面鋪開。
作好安排,基地的發展現在不需要事事由顧振漢親自來指導,他可以騰出手來幹些其他的事了。
第一件事是將關度小學完善為走讀和寄讀相結合的學校。從山東招來的那批孩子小學畢業後,關度基地強制要求東番島北部十三社土人將七歲至九歲的小孩送到關度小學寄宿。
另外,關度勢力的供養制執行得非常徹底,所有關渡勢力的職工,只需要把心思花在工作上,其他的吃穿住行、養小孩、看病等生活瑣事全部由集體安排好,職工個人根本就不用操心。
按顧二對幾位頭領講的話:“我們現在衣服穿不完,糧食吃不完,住房也用不完,完全有條件實行徹底供養制。職工全身心投入工作,我們就有責任讓他沒有後顧之憂。現在吃穿住行都沒什麼問題,麻煩一點的是養小孩的事。女工生小孩休假六個月,小孩兩歲前屬於哺乳期,哺乳期的女工要受到適當的照顧。哺乳期過後小孩就上託兒所,四歲就進幼兒園,七歲開始上小學。上小學後,如果父母在關渡城工作,小孩有兩種選擇,可以走讀或寄宿。如果父母在關渡城以外的地方工作,那就由學校替他照顧小孩,小孩全部寄宿。以後上高中,上初中,全部由基地照顧。孩子長大了按照個人的能力分配工作。各位,生老病死全方位的包乾,這才叫供養,只有這樣的供養才能讓人安心、歸心。”
為了落實供養制,關度小學寄宿比例佔到80%以上。
從關度基地建立以來,職工文化普及一直沒斷過,識字率達到了百分之百。於是,廣大職工對閱讀和學習的需求一日比一日強烈。
這是顧二非常高興看到的情況。
顧二於是在關度城建立了圖書館,且毫不吝嗇的從商城中購買了大量的科普、實用技術方面的書籍。因為擔心商城中文史類的書籍與本時空實際文化歷史狀況有出入,沒有從商城中購買文史類的書籍,而是派寥文秀去廣州城收集購買。
安排劉大光選一些有唱戲特長的人組建戲劇團,並修建劇院,關渡勢力開始擁有了文化生活。
從廖文秀口中確定瞭如今市井中流傳著《封神演義》、《說岳全傳》、《三國演義》、《西遊記》等小說後,顧振漢要求廖文秀將這些小說全部買來,並改編成話本,由戲劇團選拔演員進行說書表演。
崇楨八年,經過在文化生活方面進行充實,關度勢力從墾荒團向著社會進化。
讓我們將目光回到崇楨七年初。
顧振漢帶著楊七從下龍灣回到關渡城。
經過東番島南部時,派一艘船去安平堡把郭懷一叫來,給他三艘船,讓他組建商隊去安南開展貿易。
顧二對郭懷一說:“下龍灣有1萬民扶,一個團的戰士,幾百名職工。商隊最低目標是以貿易獲利維持鴻基煤礦運轉,你用食鹽、白糖、玻璃、火柴、煤油燈這幾樣商品去滲入安南商場,能賺取多少利益全部由你做主。”
郭懷一信心滿滿地說:“大頭領你放心,最低目標肯定沒問題,下龍灣不用關渡這邊運去一粒糧食,安南國本身是一個產糧之地,用商品換取糧食輕而易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