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改朝換代 第一百七十七章 奉命討逆(第1/2頁)
章節報錯
半個月後,順天府,通州。
一眼難以望到盡頭的艦隊從南方駛入通州,遙遙望著闊別多日的京城,正德心中忽然升起一股倦意:又回到這個大籠子裡了,這次,或許再也沒有機會離開……
王守仁此刻也立在船頭看著北國金黃的秋景,心中升起一陣感慨:自從受兵部尚書王瓊舉薦任南贛巡撫以來,離開京城已將近五年,今日再次踏足此地,只覺前路更加多舛。
作為京杭大運河北端起點,通州亦是一座千年古城。春秋戰國時期,地屬燕國,明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明將徐達又攻佔元大都,改名北平,並改元大都路曰北平府,通、漷二州俱隸北平府,後漷州降格為漷縣,亦改隸通州。
至此,通州領有三河、武清、香河、漷縣四縣。永樂元年(1403年)正月,改北平府曰順天府,此後通州及所領四縣均屬順天府。
通州素為京東重要郊域,地處永定河、潮白河沖積洪積平原,地勢平坦,境內大小河流13條,運河蜿蜒,勢若游龍;潮白河碧波千頃,漁歌唱晚,景色十分優美,因此正德特意在此處建造一座行宮,以便自己南下。
皇家艦隊一靠岸,正德就在大批禁軍的護衛下趕往行宮,雖說已經來到皇城郊外,但眾人還是絲毫不敢大意,如今的正德,儼然承受不住任何風波。
皇甫浩宇及其手下的六扇門在完成護送正德的任務後,則被命令返回南京,並帶正德口諭給王堂、徐鵬舉等人,要加強南京守備力量,小心再遭叛逆突襲。
駐入行宮後,正德躺在榻上氣若游絲,不知是連日趕路舟車勞累所致,還是舊傷發作,看起來奄奄一息。
在眾人慌亂的請求下,王守仁再次為正德把脈,而後對眾人說道:“聖上脈象微弱,但神元未散,想必是一路來舟車勞累所致,”說罷便讓眾人退出寢宮,留正德一人安心養病。
眾人離開寢殿後,正德從榻上掙扎坐起,靠在褥子上說道:“你進來吧。”
正德話音剛落,王守仁就從門外走入,來到正德身邊行了一禮,而後站定。
正德輕輕喘了幾口氣問道:“王愛卿,你可知朕為何要單獨密詔你?”
原來,王守仁下船之前就收到正德密召,因此當正德裝作身體不適時,王守仁並未拆穿,還趁機支開眾人,待眾人走後再返回寢宮等候正德召喚。
王守仁聽正德忽然如此發問,不知該從何答起,因此只能如實答道:“臣愚鈍,不知。”
正德輕輕嘆了口氣,又問道:“朕時日無多,你可知朕最放心不下何事?”
王守仁略微一想,正德無子,最放心不下的應是繼承皇位的人選,便答道:“聖上莫非是在擔憂皇位該由何人繼承?”
正德聞言淡然一笑,說道:“朕無子嗣,先皇亦未留下其他骨血,但朕的親皇叔可不少,皇位繼承人只能從憲宗的其他子嗣後人中挑選。而如今身體尚健,且有子嗣的皇叔只剩下益端王朱佑檳、衡恭王朱佑楎和榮莊王朱佑樞,至於那些朝臣想選誰做新皇上,朕才不再乎,朕在乎的,只有這個大明江山和天下百姓!”
王守仁聽正德在壽命不久狀態下,依然心繫黎民百姓,心中頓時深受觸動,鞠躬拜道:“皇上真乃千古少見的聖明君主,這是天下百姓之福,更是大明之福!”
正德自嘲一笑,說:“可惜他們即將福盡。”
王守仁聽正德此言頓時語塞,但正德並未理會王守仁,接著說道:“朕十五歲繼承皇位,立志要做一名功賽秦皇漢武、威勝永樂洪武的千古帝王。但奈何百官掣肘,始終無法放開拳腳大幹一場,雖曽威震宣府,喋血應州,阻蒙元於塞外,但始終未能創下千古功績,實乃生死大憾。”
王守仁勸道:“聖上勿需多慮,身後之名交予後人平定,自大明正統以來,國勢薄弱,暗流四起,聖上手除逆瑾,躬御邊寇,彈指之間平定安化王、寧王之亂,處事剛毅果斷,且多次賑免災賦,任用以楊廷和、楊一清為代表的大批賢臣,無論後世如何評價,也定然不失為一代英主!”
正德聽了王守仁的話後微微有些欣慰,但還是輕嘆一口氣說道:“朕雖然禪精竭慮,天下也算暫時太平,但還有一事卻始終放心不下,此事未定,對我大明來說兇險更甚蒙元!”